昨天上午跟我们请的大学生助教聊了会儿天。
她说,虽然读的是师范类的学校,但是深感自己完全没有学到如何将知识装进别人脑袋的能力。而且,不只是自己如此,连她的同学们都是这样。
我问她,前几天拿给她的那本《认知天性》看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感悟。她支吾着,没有说出个所以然。
我不禁回想了一下,我的大学生涯中学习的那些专业知识,其实大部分也都并未真正使用上,所以被大脑记忆选择性淘汰了。反而,在做每学期的论文时修炼的一些能力似乎在无意识中长到了自己的身上,例如:信息搜索能力,建模的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静坐的能力(大冬天呆在寝室几天不出门,窝着写代码)...有了这些能力的加持,再去真正地做一些事情,不断试错,快速迭代,才有了一种对事情的掌控感。
如果学校不给学生们出一些难题,真正让他们去实践,让他们开放式地去思考自己的答案,而是,拿着一个标准答案,随时准备给他们打分。这样的学生,出了校门后,一定无法自己长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都是看似复杂的,需要能在各种扰乱视听的元素中抓出真正有效的主线。
例如:一个学生成绩差,这个结果,一定是由某个主要原因造成的,抓不住这个主要原因,只是直线思维想着怎么把知识装进对方脑袋是行不通的。而这种问题的解法,也只有不断试错,快速迭代。过程中仔细观察和分析,才能抓到主要矛盾。
以前愚昧地认为,大学搞得像江湖,是教育界的退步。如今体会到,学校就应当像江湖,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有更多机会,让不公平较早地出现,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竞争。给他们机会安全地试错,才有机会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以前愚昧地认为,书本后面的思考题没有标准答案,出这种题真是害人。如今反复跟随站位更高的人读书,每一章都被迫去思考某些高深的问题,才发现,读书要真正有用,就是去做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然后多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再调整一下自己的某些想法。如果用到现实生活,就是遇到问题就去翻翻书,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再去行动,通过行动中获得的反馈,修正自己对书中理论的理解并再次调整行为。
世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助教的疑惑,实际上只需要告诉她,你以后当了老师就知道了,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有些细微的差别,只要你多接触,多总结,不断试错,快速迭代,一切都不是问题。学校呆着无聊的时候,就多去主动地解决一些实际的复杂问题,多做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