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地讲,我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吸引的,本以为会是个如鲍里斯维昂的《岁月的泡沫》或者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百年孤独一样离奇怪异、大开脑洞魔幻现实主义式的故事,但看了第一章就猜到这将是一部没有离奇怪异的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本用500多页去讲述一个街头小贩一生的故事,没错,整个一本书就是在讲一个小贩如果从十来岁活到了六十岁。
有些故事会在你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心流,思绪会不自觉的浸入故事情节中,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快感,这也即是阅读小说的乐趣,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读《我脑中的怪东西》也会产生这种心流,只是比起东野圭吾的作品,它来的更平缓,如秋日落叶轻触在溪水,泛起一圈柔弱地水纹,被潺潺流水顺带到溪的尽头。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土耳其小贩,从小开始就在伊斯坦布尔走街串巷,兜售钵扎(应该是当地一种饮料),后来卖盖饭,当过停车场管理员,收电费业务员,除了带着心爱的姑娘私奔外,似乎没做过什么算得上故事的事情,通过多年来的走街串巷,主人公麦夫鲁特用自己的脚步去体验到数十年来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城市的人民的变化。在朋友眼里,无论做什么,麦夫鲁特只是惦记着晚上背起扁担吆喝自己的钵扎,无论发生什么,麦夫鲁特都是一个好人,也许因为他永远是个好人,所以他这一辈子都是个只能通过卖扎才能找到认同感的小贩。实际上,麦夫鲁特还是改变了,岁月不仅改变了他的容貌,还有他所需承担的责任以及对爱与幸福的理解,即使当一辈子的小贩也无法阻止爱人的意外离世,女儿们的出嫁,生活中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这种看似平凡的意外,麦夫鲁特只能在一个小贩的角度上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
书读过半,已如置身伊斯坦布尔狭窄而又喧闹的街道,土耳其的傍晚,路边的特色商店还有酒吧仍借着天空中羸弱的余光准备着晚间营业的准备,视野的最中间,一条石头路将路边小店整齐的分成两列,静候着即将到来人群的检验。在反射着夕阳余光的石头路上,一位穿着白衬衣的少年,扛着扁担弓着腰,缓缓地向前挪着步子,时而停下来吆喝两声“钵扎~~”,随着夕阳西下,少年的背影变得更加壮硕,那件白色的衬衣却已显得褶皱不堪。再眼看去,卖钵扎的小贩已走到石头路的尽头,高高在上的月亮散发着银色的光芒,已如少年的头发,背驼的也越发厉害,衬衣仍旧皱皱巴巴,终于,少年放下了抗在肩上的扁担,在石头路的尽头,席地而坐。
在他人的眼里,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对每个个体而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他的朋友、亲人以及他的城都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哪怕一辈子做个小贩,也要对周遭的世界的变化做出回应。
时间不断地改变城市里的人们,被改变的人们也在重朔着他们的城市。我们只能去适应不断被改变的环境,并不是出于向上的动力,是生存本能迫使我们不断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