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客
天真作文有一个核心理念: 写作只写物情理。具体内涵,扼要而言,也只三句话: “物”要具体、特异且聚焦;“情”要真切、极致且聚焦;“理”要明确、通透且聚焦。
今晨读的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便是这么一首完全符合“物情理”创作原理与要义的经典作品。
且看原文: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 沿洄安得住。
这是一首赠别诗,首先题目中的人“物”、事“物”与景“物”,就都很具体: 作者刚从“扬子”(即“扬子江”,长江扬州段简称)启程,便迫不及待作下此诗以寄“元大校书”。
再看正文: 我的心很悲哀凄切啊!因为正越来越远离你这位亲爱的朋友了!小舟一摇一晃,缓缓泛入了烟雾茫茫的大江之中。停下船桨的时候,我将回归遥远的北方的洛阳;依依不舍的回望广陵(扬州),只听见寺庙里的晨钟声声还在苍山丛林间久久回荡。是也舍不得我离去?还是在为我的离去而悲鸣?此刻在此地一分别,何日才能在何处重逢?唉,人间万事俱如这浩淼波涛之上的一页小舟而已!——无论沿江而下,还是逆水而上,都在被各种外在的力量推拉变动着,既难由自主,更难以安定啊!
从“物”的层面看: “泛泛”、“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波上舟”、“沿洄”,作者给我们铺陈了一大堆非常具体可感的“物”,看似自然而然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精妙组合严谨,它们才共同构成了一副“凄凄”的离别时空与场景。而这一大堆“物”,又聚焦在一个中心之物上,便是最后一句的“波上舟”。作者正是在这“波上舟”里凄凄去亲、泛入烟雾、归棹洛阳、回望广陵与感慨世事的,可以说是: 一页“波上舟”,道尽离别意。
从“情”的角度看: 一开篇就“凄凄”别”亲爱”,诚可谓“真切”;刚“初发”就“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足见其“极致”;而所有的情感,都聚焦在开篇这“凄凄”二字上——大江浩浩,烟雾茫茫,残钟声声,远归洛阳,分别有期,重逢无日,怎不令人哀凄复哀凄?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真是一切情景皆“凄凄”了。
从“理”的角度看: “凄凄”到极处,该当有所悟会了——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人世的一切都在变动着,岂有长久的安定?何其明确、何其通透、何其聚焦啊!
今天和周末作文五年级班的同学们解析了一番这首诗的这番写作真机,然后以“分别”为主题作文一篇,绝大多数同学都明显又上一层,委实快哉!其实就我几年来的学习研创心得,何止这首小诗?所谓“物情理一脉贯穿,好诗文信手拈来”,几乎一切人间诗文,都可用这“物、情、理”三个字,来解析透彻、道尽真机了。
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