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识士,论经良补苴。各个地方都有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古时候也不例外,获取知识不是什么容易事,愿意传播学识者尤为受人敬重。本篇就来聊聊乐详,字文载。
乐详是司隶河东人,他年少时就十分好学,为了求学他特意跑去找当世名儒谢该,因为谢该擅长《春秋左氏传》,所以乐详不惜陪着谢该从南阳郡走到许县。《魏略》提及此事发生在建安初,并且记载谢该是南郡人,而《后汉书·儒林列传》提及此事发生在建安中,且记载谢该是南阳郡人。
南郡和南阳郡相邻,有些郡县归属发生变化倒是很常见,只是乐详求学的具体时间不好界定。但可以确认的是乐详是一心向学,他先是来到了谢该的家乡南阳郡,结果发现谢该要被公车征辟入朝为官了,乐详也就跟着谢该一路走到了许县。
他们前往许县是因为刘协是迁都于此,乐详把自己读《春秋左氏传》遇到的问题都拿来向谢该求教,谢该前前后后解答了他数十个问题。谢该因此整理了《谢氏释》,而乐详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梳理出了《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都流传于当世。
“建安中,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名为《谢氏释》,行于世”——《后汉书·儒林列传》
乐详在没有疑问后返回了河东郡,值得一提的是乐详的年纪,他在甘露二年(257年)已经年逾九十岁,说明他是在建宁元年(168年)之前出生的。即便是以建安元年(196年)来界定,乐详学成归来时也将近三十岁了,更遑论乐详的学习过程可能是经历了建安初到建安中这么长的时间段了。
乐详回乡后当时的河东太守杜畿也很重视,他任命乐详为文学祭酒,让乐详给后进学子们讲学,自此河东郡的教育才走向兴盛。弘农太守听说了乐详的事迹后,也特地派人去向乐详学习,要求也不高只要对经学能粗通大义,回来给百姓启蒙就行,弘农郡教育也是因此走向兴盛的。
“是时,郡无知经者,乃历问诸吏,有欲远行就师,辄假遣,令诣河东就乐详学经,粗明乃还,因设文学。由是弘农学业转兴”——《三国志·仓慈传》注解
等到黄初年间,乐详被朝廷任命为博士,《魏略》中提及“太学初立”,那这个时间点应为黄初五年(224年),案《通典》魏国设置的博士一共十九人,乐详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乐详还是最优秀的那位,因为其他博士或多或少有些偏科,他们并不能在太学教授全部的五经,唯独乐详全都能教。
乐详也足够敬业,面对学生的问题或者质疑时他也不会生气,反而是通过博引旁征来为太学生进行深入讲解,乐详在授课过程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也因此名扬天下。乐详的职责也不是仅限于教学,因为他擅长“推步之术”,也就是推算天象,所以他还奉命和太史们一起制定律历。
此外,太和六年(232年)魏明帝曹叡组织讨论外祖母丧礼规格时,韩暨jì、缪miào袭、乐详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终曹叡还是决定听乐详的,依循周礼。乐详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并不突出,他历仕曹丕、曹叡、曹芳三代君主,在太和年间担任的是骑都尉,就是始终没有担任过地方官。
“详学优能少,故历三世,竟不出为宰守”——《三国志·杜畿传》注解
乐详在正始年间告老还乡,他的族人们也都跟着回来了,恍然回首,乐详门下弟子已经多达数千人。到了甘露二年(257年)他还在为杜畿的后人打抱不平,上书朝廷陈述杜畿当年的成绩,那可是政绩“常为天下最”的河东太守,朝廷因此下诏书封杜畿之孙杜预为丰乐亭侯。
此后再无乐详相关的记载,应是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