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再成形术又名球囊动脉成形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简称PTCA),也称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简称PCI)、气球扩张术,粤语俗称通波仔,是一种医学手术,为最常见的血管再成形术(Angioplasty),专治心肌梗塞、心脏病、冠心病。在世界已经应用有30年历史,是在1977年由一位瑞士苏黎世医生安德里亚斯·格伦登希所创的,至1980年代全面普及,并广受全球医学界欢迎,但近年医学界更认为此种手术似乎有过度滥用之势[1]:102。手术方法是,伸一条小管,沿动脉通往心脏,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开通闭塞的血管,改善其收窄的情况。
气球血管扩张手术(balloon angioplasty)常用来描述经皮冠状介入治疗,意即气球在冠状动脉内充气,将斑块挤压入动脉血管壁。气球血管扩张手术仍然作为经皮冠状介入治疗的一部分而执行,很少做为唯一的程序。
目录 [隐藏]
1 方法
2 后遗症
3 冠状支架
4 相关
5 参考资料
6 外部参考
方法[编辑]
血管扩张手术通常由以下程序组成,由医生、助理医师、护士、放射技师及心脏微创(invasive)专家执行,所有人员接受过这些类型的程序广泛和专门培训。
利用一个称为引导针(introducer needle)的装置,进入腿的股动脉(或进入手臂的桡动脉或肱动脉,较少)
一旦进入了动脉,在孔洞放置鞘导引器(sheath introducer),以保持动脉开放和控制出血。
通过sheath,称为“导管”的长,灵活的软塑料管推进。引导导管(guiding catheter)的尖端放置于冠状动脉的开口。引导导管还允许不透X线染料(通常含碘)注入冠状动脉,使疾病状态和位置可随时使用X射线可视化(visualization)即时评估。
心脏病科医师透过X -射线可视化估计冠状动脉的大小,选择将使用球囊导管(balloon catheter)的类型及冠状动脉导丝(guidewire)。给予肝素(一种“血液稀释剂”或药物用于防止血栓的形成)保持血液流通。
冠脉导丝,这是一个非常薄的丝,带有无线电不透明(radio-opaque)的弹性尖端,是透过插入导管的引导进入冠状动脉。当使用即时X射线成像再次可视化时,心脏病科医师引导线通过该处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处。然后线的尖端,通过整个堵塞处。心脏病科医师借由轻轻操纵病人体外的线端扭转导丝,控制导丝移动和转向。
导丝一旦到位,就做为通往狭窄处的通道。血管成形术或球囊导管的尖端是中空的,从导丝后方插入,导丝因此在血管成形术导管内部。将血管成形术导管轻轻向前推,直到瘪气球进入堵塞的内部。
然后该气球充气,压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撑开动脉壁。
如果扩展丝网管(支架)已置于气球,然后将支架植入(留下),以从内动脉支撑新的张开位置。[2]
后遗症[编辑]
在气球扩张术普及化之后,有30至40%患者在治疗后再度出现狭心症问题,在进行了扩张手术的部位6个月内重新变窄。导致血管壁增殖、变厚原因可能是局部形成血栓或血管收缩与机械性刺激造成。为解决此种后遗症,1980年代后期医界推出“支架法”,将金属支架安放于经气球扩张了的冠状动脉内。研究显示经支架法治疗的病患出现再狭窄的概率只有20%[1]:102。
冠状支架[编辑]
传统的“裸机(bare metal)”冠状动脉支架提供了机械框架,使动脉壁保持开放,防止冠状动脉狭窄或缩小。已证明PTCA术合并施行支架置入术在病人的预后优于仅施行血管成形术,能维持动脉功能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3] 较新的药物洗提支架(DES)是涂有药物的传统支架,放置在动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释放药物。据显示,这些类型的支架有助于防止动脉再狭窄,透过几个不同的生理机制,抑制组织在支架上生长和局部调节人体的发炎和免疫反应。 5种药物,Biolimus A9 [4],Zotarolimus,sirolimus,everolimus的和紫杉醇(paclitaxel),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证明,由支架设备制造商申请对照临床试验。[来源请求]然而,2006年欧洲3次试验似乎表明,药物涂层支架可能受到被称为“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事件影响,支架内血栓于支架放置后一或多年发生。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发生在0.9%的患者,当发生血栓时非常危险,约1/3案例会致命。[5][6]新一代的DES产品,例如Biosensors International在欧洲自2008年1月销售的BioMatrix支架,试图以生物可分解性(biodegradable)外层消除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