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真正的活出自己的样子——我读《王阳明传》
王阳明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中国古代强调 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据说真正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个。
王阳明在那个时代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立功:他'挽狂澜于既倒“,不仅打赢了几 次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仗,而且打得非常漂 亮,以至千作为一个文官,却因为武功而被 朝廷封侯;
.立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有2万多名 极其忠实的弟子,在其后的500年,他的影 响也一直在延续,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 响日本,甚至影响世界。
.立言:他是中国哲学史上顶级的哲学家。
但即便是跟着王阳明学习,你同样也会觉得不 耐烦。因为他经常关心的、反复在讲的一个问 题是:心外无物,或者说感觉是怎么形成的。 所谓'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 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
王阳明主张没有心外之物,学生问他,一株花树在深山里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啥关系?王阳明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个归于沉寂的寂,差不多就是“唯我论”了。
他就彻底地主张道德上的知与行就是一回事,如果做不出善事,不管嘴上说知道多少善行的道理,其实也还是没真正明白;而真正明白道德道理的人,没有不照着做的。
很多人把朱熹、王阳明这些对儒家思想有巨大推动作用的人称为“新儒家”,但是朱熹、王阳明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是在创造一套“新的”儒家学说,而一定会说自己只是在解释“圣人”孔子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一个观点叫“知行合一”。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反常的说法。我们平时会觉得,我们是先知道一件事,然后才会去行动,是先知后行。而且,很多时候,知和行甚至是相悖的,有的人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不会戒烟。你看,王阳明说的知和行,肯定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知和行。他就是通过考察知和行这两个概念,由此提出了他的理论。
不过,王阳明还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说知行合一,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知行的关系本来就是这样的。他还说,没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说,王阳明论证知行合一依赖的恰恰是这两个字的基本用法,他说知行合一就像“恶恶臭”,闻到恶臭是知,感到厌恶是行,但我们是在闻到的同时就感到厌恶了,而是不先闻到,再厌恶。这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王阳明说的“知即行”虽然跟日常对知行关系的看法不太一样,但是他的结论依然有本可源,来自知行的本义。
王阳明他说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儒家思想传统的发展,也就是你这个“知”如果没有“行为”来配合的话,那个“知”不落地,不切实;那个“行为”如果没有“知”做基础的话,那个“行为”不能坚持、不能长久。
他最打动我的特质是有着超凡的志业,并且认真践行。他的立功、立言、立德辉映史册,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是时代机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乐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品格和行动成就了他。钱穆先生说:“阳明讲学,偏重实行,事上磨炼,是其著精神处。讲王学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阳明一生的事业。”
【需要的可以扫码买书,特价只要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