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期令我感到十分苦恼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书,仍觉得脑袋空空,当想运用学过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往往逻辑不清,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而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完美地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我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到阅读原来也是一门十分值得研究的复杂的学问,我们只有学会了如何阅读,才能真正从书中汲取营养,增长心智。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它们层层递进,而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内容。其中基础阅读的要求是识字,即看明白语言符号的意义,检视阅读是不求甚解,只需浏览并大致了解全书的主旨和结构。
到了分析阅读这一层次,就复杂得多了。首先要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问问自己它是虚构性的还是论说性的? 是理论性的还是实用性的?然后用最简短的句子概括全书,并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大纲和细纲。此时就像是拆解了一台机器,然后再把它的零件按顺序摆好,一目了然。接下来,从书中的关键词句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重新架构作者的论述,理清前因后果,进一步明确作者的主张。最后是对这本书进行评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就像是在和作者进行谈话一般。在进行评论之前要务必要等作者把话讲完,“做一个负责的倾听者”。意即要在看完书,基本理解了作者的意思后再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而不是断章取义,随意迎合或反驳,因为这让自己显得十分粗鲁无礼而且思想肤浅。那么,当话筒传到自己手里时,该怎么对作者的话进行评论呢?《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对一本书进行批评或赞赏时,必须要有主见,有独到的判断力和知识储备,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去说服作者。如果自己的知识水平还不够,拿不出相关的佐证,就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该作者的观点,这时就该留作他日再来评价了。
最为艰难且最有意思的是进行主题阅读。我们可以先设定一个主题,创建一个书单,检视哪些书是自己需要的,再不断简化书单,明确主题。就像是举办一场座谈会一样,把相关的作家都邀请过来进行互相交流、学习。此时不必过分关注每个作家自身的风格特点,只要保证他们都参与到自己的主题讨论中来,各抒己见。换句话来说,应该跳过对每本书分别进行分析阅读的步骤,直接进行主题阅读,让这一系列相关的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为自己服务。宣布完交流主题后,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各个作者来回答。自己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和记录,并按立场分门别类。而自己在对这些回答进行判断和评论时,应不设立场,保持中立,仔细引用作者原话,可能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作者比较隐晦的核心思想,分析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最后发表自己与之相同或不同的意见并做总结,给这次座谈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至此阅读的四个层次我已介绍了一番,现在来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主题阅读。
我发现中学的语文试卷考题大致就是按照阅读的四个层次划分的,从对字词、句子的考查再到篇章阅读理解最后是作文,其中阅读理解包含了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两个层次。从我以往的语文成绩来看,我的基础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我还是感到遗憾,我的作文只可称作中等偏上,想达到优秀还差那么一小截。我曾经埋怨过,为什么老师那么吝啬,连给多两分都不肯。可我现在终于想通了,尽管我力求用词典雅,引用了许多精辟的名人名言,并严格按照老师教的框架规规矩矩地写出一篇作文来,我仍没有酣畅淋漓、清晰分明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展现出来。难道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套路是错的吗?当然不是。错的是我把它们当作圣物去顶礼膜拜,而不是作为表达我内心想法的工具。
当提到碎片化阅读,可能很多人都排斥,但在我看来,在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是可以做进一步努力,达到主题阅读的高度的。人们常以为读一则广告语、新闻、资讯、书摘等就是碎片化阅读,而读一整本书里就是系统阅读,就意味着不会陷入碎片化阅读的泥淖。其实不然。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书,一套书,都是知识碎片,只不过有的碎片大一点有的小一点。碎片化阅读不是对阅读材料而言的,它不过是一种阅读方法。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最终都是为了从中汲取养分,取百家之长,自成一家。也就是说能融入个人知识体系、为我所用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能量无限的,否则都只是一些游离在大脑中的知识碎片、一些无用的信息,并不会提高个人素养,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阅读为我们内视自己、观察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它是奇妙而又可亲的。突破阅读瓶颈,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才能在阅读中不断变得成熟,开出思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