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学校心理课集体备课形式长期单一,集体备课会议难以脱离“中心发言——个人补充”传统窠臼,备课效益不高。我校将“加减乘除”法则思维与“项目式学习”方式融入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中,让备课成员在探究与合作中,完成备课成果——思维导图海报或其他作品,颠覆了陈旧的备课会议模式,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构建起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集体备课方式。
关键词:“加减乘除”法则 项目式学习 思维导图 作品
一 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常规模式分析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热点。初中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科组,开设了心理课,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目标,没有成熟的备课体系。很多学校在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中,因此延续了其他学科集体备课会议模式,即: 先由主备人进行课前备课,之后在集体备课会议上,主备人按程序主讲教学目标、设计内容等环节,大家再针对主备人的发言发表建议,主备人再次进行汇总、修改。在集体备课会议中,这种主流模式限制了成员的思维,多为“一言堂+少量补充”的模式,不利于碰撞思维、形成特色,不利于创造性交流与沟通,不利于真知灼见的产生。而心理课没有教材和教学目标的现实,又决定了心理老师需要有高度的创造力,
需要老师们在“头脑风暴”式的集体备课会议中集思广益,开拓创新,根据当时当地学生的实际自编课程,自定教学目标。集体备课会议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备课还有很多其他环节,但集体备课会议却是个体备课后的集成、智慧汇聚,是备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陈旧的集体备课会议模式制约了心理课程的创生,影响了集体智慧的发挥,因而亟需新的集体备课会议方式来破冰和领航。
二 思维解锁,刷新心理课集体备课会议模式
(一)“加减乘除”法则——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发生“质变”的高阶思维
法则,指法度;规范;方法,办法。见《荀子·王制》:本正教,正法则。“加减乘除”是一种法则,是数学的法则,但同时也是人生的法则,是教育的法则,具有强大的外延性。例如,在具体的方法论层面,“+”:表示追求、选择、强化,目标指向好的、合理的、优质的事物;“-”:表示减少、平衡;“×”:它是特殊的加法,可以倍增,目标指向事半功倍的事物;“÷”:表示分配,除去,目标指向不好的、难处理的事物。将四则运算法则应用于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提升了备课成员的思维品质,使其站在更高的层次,用更开阔的视野,思考心理课程,挖掘新的教学设计,拟定更科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提升了课的有效性,一个心理教育主题内容的拟定,开始注重了如何加减、如何倍增和删除。
以本学期我校开学初第一次心理课集体备课会议为例,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及确定本学期心理课程内容、心理课活动。在往年的备课会议活动中,老师们无非是逐个发言,机械堆积汇总一学期的授课内容,然后制定粗糙的课程安排。会议思维也多体现为重教轻学的工具理性。
引入“加减乘除”法则思维后,老师们将集体备课前所有的内容罗列到一起,然后集体讨论,逐一思考哪些心理课授课内容需要做加法或乘法、哪些需要做减法或除法,最终呈现出较科学的课程内容框架。法则思维直抵教学设计的灵魂,直达集体备课会议的核心,“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详略主次得当,突出了轻重缓急,较好地提升了心理老师集体备课会议中的思维品质,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教学智慧,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
(一)项目式学习理念——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的有效“密码”
“加减乘法”法则赋予了心理科组集体备课的高效思维方式,但备课组成员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以什么形式展开,才能提高效率?组织形式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我将你听”、“点名或轮流发言”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思维火花的产生,不利于高效沟通,不利于“点子”闪现。良好的备课会议需要良好的组织形态,需要新的会议方式来打造。“项目式学习”理念基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寻找主题、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完成作品等环节,实现“做中学”,实现知行合一,在深刻体验中获得真知。
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迁移性地引入“项目式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创造性地将老师集体备课视为一种学习过程,老师们由研讨的教者转变为研学的学习者,老师们的研学内容也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新的视角让备课会议有了生机,有了氛围。项目式学习方式要求老师的讨论成果以作品形式呈现,要求成果物化,因此,引入适合集体备课会议的思维导图海报作品这一要求显得很适宜(也可以是沙盘、橡皮泥等作品)。在以往,老师集体备课会议中的讨论很少沉淀结果,即使有人做记录,也显得杂乱、拼接痕迹太重,缺少整合。项目式学习的作品化要求打破了这一僵局,思维导图海报作品的绘制,能够将集体备课会议的讨论成果、创意点子可视化,有利于集体备课后的个人二次备课,这种会议形式显现了前所未有的趣味性。
同时,在项目式学习备课会议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尤为重要,无论是讨论、交流,还是作品制作,都需要合作。因此,还需要在备课会议中采用卡甘结构化小组合作方式,如“发言筹码”这一卡甘结构能够促进会议参与着人人发言,均衡讨论;“切块拼接法”的卡甘结构能够促进作品制作环节的科学分工。以前文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为例,在“研讨并确定本学期心理教学内容”的主题下,备课组成员在“加减乘除”思维法则的指引下,通过“发言筹码”(每人手中两个筹码,每发言一次就拿出一个筹码给主备人,直到大家都用完筹码,再拿回作第二轮发言),每位成员都对本学期心理教学内容做了建设性发言和讨论,提高了参与度和每个成员的存在感。同时,人人参与的氛围下,备课组成员思维活跃,在本次思维导图海报制作的过程中,产生了灵感,通过“切块拼接法”的分工,合力完成了一副总结本次备课会议的“一棵树的成长”的成果创造,如图一。
图中的这棵树代表学生的成长,成长要受到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其中,绿色叶子代表前文列表中“+”的内容;黄色叶子代表“-”的内容;阳光代表能量,雨露代表同伴,红叶代表老师,老师起着“施肥”——教育的作用,这三者代表“×”,是需要倍增的心理课内容;图中右下角的杂草、害虫代表“÷”的内容,需要予以清除。通过法则思维的引领,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合作与分工,学期初的这次心理备课组集体备课会议开的很成功,会议的思维导图海报内容创新,层次分明,色彩斑斓,切合主题,具有知识美感,也涵盖了各个层次教学内容,凸显成果的价值性。
三 流程再造——重构集体备课会议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法则”与“项目式”融合实践,我校心理备课组集体备课会议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步入高效,从死板走向创意,一大批备课成果得以涌现,例如《2020原创主题课系列》:你好,青春期;升级你的记忆;情绪管理;面对复学,提升应变力等不一而足。同时,心理科组成员的海报制作能力也有显著提升,从以前的文字多图画少,发展出了如今图文并茂、构思精巧、个性彰显、内容和教学设计十分创新的特色风格。备课组成员的思维、视野、立意、教学设计等能力也在这样的新型备课会议模式中得到极大锻炼,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释放了成员的备课活力,点燃了他们在会议中的激情、热情,他们越来越喜欢这种集体备课会议模式了。学校因此总结出了心理科组集体备课会议模式——“法则项目式”集体备课会议模式,如图并开始将这种集体备课会议模式应用于其他学科,“法则项目式”集体备课会议模式正在引领老师们知行合一,撬起了集体备课的一种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