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地不再在朋友圈里发这些配图的文字了。最多也只是随手转发一下某个时事热点或娱乐事件,写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话甚至连文字都省略了。
想想当初QQ空间刚出来的时候,那个激动,单纯的对着电脑想了半天,
苦了一肚子没墨水,简简单单一句:
“好开心啊,我有空间啦!”
当别人点赞评论那叫一个异常兴奋
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当初会如此开心,可能单纯的心就是单纯的快乐
那时候一天能改好几次签名,就希望有人能看到
“年少时那点小心思,全都表现在那几行字里了”
后来,慢慢到了微信的时代
开始的时候还好,因为自动好友可见,大家还很爱分享彼此的生活状态
可慢慢的我们发现
朋友圈好像变得冷清了许多
更多的是偶尔转发一次啥啥新闻啥啥歌,附上寥寥几句评论
或者是那个明星伟人去世了,哗啦啦涌出一片粉丝哀悼
或者母亲节到了,哗啦啦的涌出一群孝子出来赞颂自己的妈妈
或者某些小孩发生不幸的事情,哗啦啦的涌出一群好心人爱心人
不论怎样我们都发现票圈好像没以前那么单纯好玩了
是因为我们都长大了,不再单纯的将自己的内心独白直述出来
而是默默的藏在心里,默默的忍受着就怕被别人知道
假装自己很快乐的样子...
一个人微信有几百个好友,发一条票圈的时候
是不是也得想着好几百人的心情
越来越多人不在朋友圈放照片了,因为他们说:“ 感觉发什么都不对
内心os:
“我发这个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傻比了”
“好想发这次玩耍的图但怕他们笑我是穷逼”
“我不想给这几个人看”
“我发这个领导会不会对我有看法啊”
“都这个点了,现在发被亲戚看到不是又要被说了”
“我怎么发才能装作是有对象的样子呢”
“怎么样发才装作我经常来的样子”
“怎么样发才能不让被人说”
...
内心的独白在多次的曲解后,已经不是刚开始的那个想法了,
在那么多顾虑后也渐渐忘了,为什么一开始要想那么多了
好不容易琢磨半天发了一条自己挺开心
其实看得人是这么想的
“又特么炫富?”
“又特么秀恩爱?”
“这屁大点事你也发?”
“这人智障?”
。。。
点开自己的微信相册看了眼——因为近期没发什么内容,一划就划到了大半年前。
相比起现在,我以前还真是个话唠。看了一部电影,会在朋友圈写长长一段观感;和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吃一顿饭,会回忆一下与之的相遇相识;即便是一次花落或一阵秋风,都忍不住写一段三行诗;还有遇到不顺心或挫败后的抱怨、吐槽、负能量……
还真是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可以记录生活点滴的地方。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朋友圈已经不再是“朋友”圈,
里面有了同事甚至上司,有客户或者乙方,有某次饭局上“扫了一扫”的不熟悉的人,有某个群里说过几句话然后互相关注的陌生人,或者因为某件事要联系而临时加上的人——有些甚至连面都没见过。
记得有一首歌里唱:“有些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有些情绪/是该说给/懂的人听”。
而通讯录里这么多不是“懂的人”的人,屏蔽他们若被知道了似乎更麻烦,
于是,为了避免他们因“听不懂”而造成的误会,为了不用费心费力地去维护表面的礼貌,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发言。
同时因为加了越来越多的人,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被“看到”各种与我们无关的生活、各种我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
于是乎,采取与“不说话”相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开启“不看此人的朋友圈”。
忘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面能维系的朋友关系至多只有15个。
我们总是误以为把某个人加进自己的通讯录,他/她就成了自己的朋友——这种错觉如同我们买了一本书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就以为自己看过了这本书似的。
是啊,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深交的人却越来越少;点的赞越来越多,其实是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通讯录里的名字越来越多,却渐渐失去了我们真正想关心的人的消息。
我们偶尔转发一条当下最热的话题表示下合群和互动,但不再会提起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想法;我们习惯在某个人发的照片下说一句“改天聚聚啊或找个时间一起去啊”,
然后,
便没有了“然后”。
有时候,忽然的一个瞬间,我们会想起很久又没有某个朋友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