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到底都在忙些什么呢?书读过不少,可是总觉得记不住;字也天天练,还是写不好;课在天天上,可是越上越不知道该怎么上;理论读了不少,可关键时候却用不上;辅导的老师总也看不到进步,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笨。其实则不然——我们走过的路总会留下痕迹的。
连续听了三个青年教师的课。开始让报名上课的时候还没注意,等到讲课时才发现,三个老师都曾经是中心教研组的成员。跟她们在一起已经有七年的时间了,但是每次碰到讲座或者讲课时对他们的表现都不甚满意,总是感觉到他们的进步太慢,感觉就是没练炼成钢的一堆铁(有一次都说出废铁二字了)。然而那天她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却让我看到了她们的成长,虽然这种成长是缓慢的,隐约的,也或许是我过于心急的原因。三节课都上的潇洒自如,说如行云流水有点儿夸张,但是的确顺畅自如。听着课,我就在心里高兴地告诉自己:走过的路一定会留下痕迹的。
不由想起了与她们相遇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在一起学习成长的日子。
先说韩老师吧! 那是再一次培训之后,我作为培训主讲的老师,很希望和年轻的老师一同走在教研的路上,也渴望从他们身上再次感受青春的朝气。但是因为第一次接触,害怕老师们有顾虑,我就采取让他们在培训后的测试卷上写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有人能愿意参加教研组,在集体里成长。当我看到卷子后,我就发现了期中的一张卷子,写了想参加教研组的申请,但是又划掉了。当开始通知这些报名的老师时,我在犹豫:是不是要通知这位老师,因为我揣测不出她的心里想法。但是最终还是决定通知她,因为我感觉她既然有想报名参加教研的想法,就说明她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已经迈出了一步。我想尽自己的努力,因为我觉得她划掉名字或许有其他原因,试图帮着她再迈出一步。
当电话那头传来她怯怯的声音时,我从那怯怯中感受到了一个年轻老师渴望成长的热情,在我的鼓励下,她成了我们教研组的一员。三年了,从第一次设计课,到第一次上课,到第一次评课,第一次讲座,第一次主持活动,,第一次拍录像课,到后来的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三年中,她每天都在教研的路上向前走着,虽然步伐很小,但是却一直在走。现在,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她行走的轨迹。
对于韩老师,成长途中最清晰的印迹莫过于参加省级思品课的说课比赛了。 对于一个乡镇的老师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机会与荣耀,但同时也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从第一次与她沟通过之后,我的心就一直没有安静下来,因为第一次说课就是省级的,我的心里没底,着急。随后而来的就是写说课稿。第一次下来,我头都大了,因为她根本不知道思品课究竟该怎么上。虽然着急但是工作还得做。给了她思品课的课程标准,跟她一起梳理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可是后来我们一起看过她的说课稿之后,我的心彻底踏实下来——稿子写的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几乎没有特别大的需要调整的内容。我很惊喜。接着就是说课,一遍一遍的说,一遍一遍的改,从每个句子到每张课件,从每个字音到每个手势,近最大力气把课做到完美。感佩于她的执着和吃苦精神,同时也为她的成长感到欣喜。去比赛更是传奇,一个人独自上路,不像其他讲课的老师都有一个团队跟着;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新乡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黑夜里找到报到的宾馆;正讲时电脑出现故障等一系列的困难没把她打倒,没把她吓住,相反却以更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一等奖。
和邝老师的相识源于我的武断,当然也源于邝老师的直言。要到她们学校听课,本来学校安排的是她,她和学生也做好了所有的准备,结果我却突然改变听课的年级,让她苦等了半天。她对我的质疑让我们结缘。之后一次次的备课,磨课讲座,交流,学习,就这样一起在教研的路上慢慢走着。记得最清楚的是她上《金色的鱼钩》七遍的试讲,每次坐车从乡镇赶到城里上完课匆匆返回,换回的是课堂上的精彩出演。她讲《口语交际》教学的讲座,五千字的稿子写完,背完。在读,抄,背,讲,研中她也在教研的路上慢慢走着。
李老师的沉稳一直没有改变,从报名到每次讲课、讲座似乎都是波澜不惊的。话很少,但是任务完成的却不少。尤其是她的主动,不偷懒都是教研组其他老师的表率。一直到最后怀着女儿还是顺利上完了教研课。她在教研的路上稳稳地走着。
这次讲课的三个老师都是在那次培训后报名的。教研组的培训坚持了四年,她们三个风雨无阻的坚持了四年,可是总觉得她们的进步太慢。这次上课看到了她们的成长,看着她们在课堂上的潇洒和挥洒自如,比我自己上课成功更得意。因为我们在一起成长中都经历了化蛹为蝶的蜕变。教研组老师的成长不止她们,还要更多的老师也都在默默的积淀着,或许也会在某一天里突然爆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们的年轻教师都能这样在自己前进的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会到达自己预定的前行目标。只要坚持前行,走过的路一定会留下痕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