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则笔记中,曾谈到了忍辱以及世人对忍辱的误解。在接下来的阅读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不明心见性时的‘忍’,属于一种帮助你远离嗔恨的戒律,然而,就像所有其他的戒律一样,它本质上是你内心的一种坚守。”(p147)不放纵恶念,不放纵贪嗔痴,非常清楚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非常清楚做事做人的底线,我认为,这就是在世间的最基本的忍辱吧。
然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智慧以观照自己的行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对于非修行者而言,若要少走弯路,就该以明师或圣哲的言行作为参照,或者找到生活中能够为自己指明方向提点而行的老师;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找到与自己相应的并能够依止的善知识。
关于善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多佛教典籍里都曾经强调过,比如《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瑜伽师地论》等等,前者更是就“善知识”这个主题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什么是善知识,怎样的人具备善知识的资格,该怎样寻找与自己相应的善知识等等。《参透生死》的前两章里,雪漠老师也多次提到善知识的必要及重要性,他指出,人间上师—善知识不但能为你开示心性,使你真正走入修行,你还可以通过他的一言一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你会在他那承载了大善精神与无上智慧的强大磁场的磁化下,逐渐远离无知。
虽然我还没有找到能够让自己终生依止的善知识,但是也经历了自己埋头苦修和经明师指点后修行的巨大差异。如果对方是已经有深度的修为且明心见性的老师,只要点拨几下,就会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清爽与通透。无论多少典籍,佛法本是相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问题解开后,其他很多问题就会随即解开。
从自己的经验而言,我认为,对善知识的不会磨灭的信心非常重要,这份信心可以帮助我们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但若稍有犹疑,会造成很大的损伤,甚至导致之前所积累的一切分崩离析。所以,在没有选定自己的善知识之前要格外慎重,《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当中针对这个问题再三强调,建议对有意向依止的善知识要默默考察至少六个月甚至数年之久再做决定,可见善知识对修行的影响力。
不管怎样,即使找到了善知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条路能够走多远能够走到什么程度,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不是说找到善知识之后就要完全依赖他而失去了自主性,那样的话恐怕不是在寻找灵魂的引路人,只是在找灵魂的依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