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她的人气开始一飞冲天,很多人开始把她和张爱玲相提并且频繁比较,于是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我一直特别喜欢张爱玲,因为读了《长恨歌》,才开始重新认识王安忆。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大神的不同精彩和相似之处。
01
成长的家庭以及爱情的不同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不管如何眷恋,过去的好时光都已经无法挽回。透过繁华的世相表面,张爱玲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都是刻骨铭心的。
生在那个年代,战争更使她感受到个体的渺小,无奈和无助,生命的虚无与幻灭。最终她的人生观带着悲观虚无的色彩,而且一一反映在她的都市小说叙述中。
张爱玲和母亲关系一直紧张,她不喜欢父亲,唯一的姑姑似乎心灵相通,可以体会到些许温暖,但最终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爱情也和生命一样,是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虱子。爬满了虱子不说,最后,穿旗袍的人还被虱子给咬了。
初遇胡兰成时,两个人是彼此的粉丝,对方是自己崇拜的人,这样的开始似乎是危险的,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两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看着对方。
对于男人来说,熟悉了,摸透了,发现这个女人不过尔尔,兴趣和热情便逐渐降下来了,可女人的感情是晚半拍的合唱,等你出来时,她刚好钻进去,悲剧就这样开始了。
即使在胡兰成已经和别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后,张爱玲还是拿着自己的积蓄去帮助他的生活。想当初,张爱玲的智商是胡兰成望尘莫及的,她的聪明也是水晶玻璃般透明的,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高智商,低情商吧,不然怎会被胡兰成玩于股掌之中?或者说,张爱玲有意这样做,只是想对得起自己这份感情,将来无论何时想起来,都可以问心无愧吧,毕竟,张爱玲是很难将自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
张爱玲写了一辈子女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她自己的爱情辛酸超过了她笔下的所有人物。看完张爱玲的传记《她从海上来》的读者,很少有不泪目的。
后来,她遇到了赖雅,比张爱玲大很多不说,身体还非常差,他总是像一个耷拉着翅膀的病鸟似的,将自己挂在张爱玲的肩上,靠着张爱玲的细心照顾,直到去世。
赖雅死后,张爱玲一个人住在纽约的公寓里,那是真正的家徒四壁,没有任何家具,只有口红和几套假发,以及一大堆草稿。
黄昏时,想必她也经常回忆自己的爱情吧?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两个虱子,一个咬了她,那伤口至今疼痛。一个病在她的袍子里,吸收她的生命和精力,几乎将她榨干。
女人何必结婚?才华又有何用?只会让年轻的自己感觉过于良好,把自己摆在不接地气的高处,渐渐地枯萎了。
于是,张爱玲把自己封闭在孤独之中,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谢绝所有人到访,只有一个类似经纪人的年轻男人,把她的邮件定期送来。
她死后一周,才被人发现,情景悲惨,令人唏嘘。
王安忆则是拥有温暖的人生,从小就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了阅读。家里有很多书,可以随时看到文字,家庭土壤所致,成为作家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王安忆的爱情也是一帆风顺,始终如一。这也影响到她的爱情观,表现出笑眼看人生,是一种冷静与平实的旁观者的姿态。
她笔下的女性以一种圣洁的态度,在虚无缥缈的爱情面前敢于发掘自身的韧性,不顾现实的残酷,执着追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王安忆说:艺术家是有理性的人,是理性使他原始的冲动变成一种强悍的生命力,因此能够忍受人群外的孤独,能够在人群外保持自己,然后还能将自己的特质留下痕迹,那就是创作。
在爱情观的描写上,很多人认为,王安忆已经超越了张爱玲。晓吾认为,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作用力,毕竟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两位女作家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但是,张爱玲几乎是横空出世,是真正的出名要趁早的“天才”,她是小资创始人,是人性最透彻的洞察者,她一生贯穿始终的都是亘古的孤寂。
而王安忆虽然八十年代就开始频繁发表作品,但是比起很多先锋作家来,她的文字风格并不显著,所以,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位刻苦努力的女作家而已。
二人在一冷一暖的叙述中倾心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人性的复杂,应该说,她们的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价值。
02
人物和历史的关系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城市通常有一个约束。每个作家的敏感区角度不同,她似乎对表现历史变迁并无任何兴趣。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如流苏、曼桢形象鲜明,令人难忘,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也给人留下灰蒙蒙的深刻印象。但在小说中,这两者却是各自存在、不甚相干的。由此,张爱玲的小说带着旧时代的影子。
王安忆的《长恨歌》把一个女人的一生与一个城市的历史交融在一起,她倾尽心血对上海进行了超乎常人的描写。这种描写之用心和细腻,是前无古人的,从40年代“十里洋场”,一直写到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上海,仿佛一部活生生的现代史。
王安忆通过对王琦瑶一生的书写,再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时代变化,在她的笔下,不同时期的上海对主人公的命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长恨歌》当中,叙述时间是流动的,王安忆有意识地完成了人物与时间的融合。
人物的成长带动了历史画面的变换,每一个章节都在时空中游走着,既亲切又恍惚,彷佛昨日,王安忆对旧时光的依恋和怀旧也充分渗透在故事之中。
03
三观不同引发出不同的视角
当记者采访王安忆时问到,你和张爱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王安忆回答:是本质的不同,我和她的世界观完全不同,张爱玲很灰暗,或许是她的时代所定的,她生活在一个末世。但是,我敬佩她的旷世才华。
张爱玲对日常生活,怀着极度的热情。同时,她的写作风格又迫使她必须在可触摸的俗事中隐身,加上她悲观的人生观,表现出的文字一边是亲切熟悉,另一边则是无可奈何的虚无。
而王安忆刚好相反,在她看来现实与虚无之间其实有着漫长的过程,就是现实的理想与争取。她的叙事观是现实的,这一点在《长恨歌》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主人公即使爱情一再受挫,却依旧怀揣理想,憧憬着幸福,包括最后爱上了那个比自己小很多的男人。
王琦瑶的一生完全是按照她自己的选择走过来的,她是自我的,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不必有所顾忌。她的选择代表了上海女人的精心盘算和现实需要,王安忆对这个角色是偏爱的,融入了大量的情感,比如,王琦瑶对时装的见解和孜孜追求,把上海女人对时尚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令女性读者不由得肃然起敬。
所以王安忆比张爱玲心大的多,她想表达的内容也宽阔很多,她比张爱玲多了一份勇于尝试的勇气,即使前边是虚无的,她仍然要过去看看,哪怕撞到南墙,也会乐观地面对。
04
对人物与环境的把握
两个人都擅长写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女人的日常生活和她们的爱情。
张爱玲最擅长的就是将叙述人、读者与故事的人物远远的拉开距离,将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成功剥离,从而形成一种旁观、张看的全知视角。
张爱玲擅长站在云端看厮杀,她站在高处,冷静而气定神闲地撕开每个人物的伪装,把人性中龌龊的东西晾在太阳下暴晒。这是张爱玲最为惊艳之处。
但张爱玲对环境的描述是零散的、是为了将读者引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渲染气氛的。
而王安忆对上海从宏观角度的整体描写,既能通过直观写实引领故事开场,又表现出整部故事的沧桑兴衰,侧重于在广度上展现。从这一观点看,王安忆的描写更符合长篇小说叙事的要求。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刚出版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五六年内仍然悄声无息。直到获奖之后,才慢慢地开始被更多人关注。《长恨歌》读到第二遍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一层层拨开竹笋的外衣,里面的笋心暴露出来时,一个女人的命运密码也被揭示出来。
最后,王安忆是否真的超越了张爱玲,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大浪淘沙,历史终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