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族徽:辛族(辛国)探秘
在商周金文中,“辛”字一般较为常用的两种含义,主要是用作日名和族徽。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辛”族徽的金文至少有17件。商周时期的辛族(辛国)有哪些历史奥秘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辛爵》(《殷周金文集成》7671)(商代晚期器),铭文:“辛”,“辛”为族徽。金文所见商代辛族与很多族都组成复合族徽,说明辛族与许多族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辛鄘鼎》(《殷周金文集成》1296)(商晚期器),铭文:“辛鄘”。“辛鄘”,当是辛族和鄘族组成的复合族徽。关于鄘字的考释,见丁山先生著《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丁山先生指出,《辛鄘鼎》的鄘字,“王国维谓象城郭之上,四亭相对,本古文墉字,是也。详《明堂寝庙考》。墉本四亭相对,卜辞多省两亭”。《辛鄘鼎》的鄘当“读作鄘,即诗邶鄘衞之鄘矣。”鄘国地望,据《通典》“鄘城于新乡县西三十三里,古鄘国也。”的记载,则商周时期的鄘国在今河南新乡一带。
《舟辛鼎》(《殷周金文集成》1298),(商晚期器),铭文:“舟辛”。“舟辛”,当是舟族和辛族组成的复合族徽。不排除辛为日名的可能。舟族的情况,拙著《金文族徽:舟族》有介绍,舟族是祝融后裔秃姓国,地望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辛鬲簋》(《殷周金文集成》3069)(商晚期器),铭文“辛鬲”。“鬲”字,宋代以来多把这个字,释读为鬲,也有人释读为丙。孙诒让《古籀余论》认为释丙不当,旧释鬲不误。本文从之,释读为鬲。“辛鬲”,当是辛族和丙族组成的复合族徽。鬲族的族姓和地望,据邹衡先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的考证,“陕西的鬲族就是文献上所说的姜姓族,也可能就是所谓炎帝族,最早是住在宝鸡和周原一带”,“鬲族原住陕西,并由陕西而至山西,克商后,部分家支迁至河南洛阳和山东黄县等地。”
《辛聿尊》(《殷周金文集成》5555),铭文“辛聿”。“辛聿”当是辛族和聿族组成的复合族徽。不排除辛为日名的可能。带“聿”族徽的金文,据王长丰的统计有12件。
《冉辛爵》(《殷周金文集成》8057),铭文:“冉辛”。“冉辛”当是冉族和辛族组成的复合族徽。不排除辛为日名的可能。冉族的族姓和地望,据邹衡先生的考证,(详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冉族可能为嬴姓伯益族,中心分布地区在太行山东麓一线。
《辛郷宁觚》(《殷周金文集成》7163)(商晚期器),铭文“辛郷宁”。
“辛郷宁”,有多重可能解读:第一种情况,这是辛族、郷族、宁族组成的复合族徽,因为金文中的郷、宁都单独出现过,可能为族徽,如:宁鼎(《殷周金文集成》1166),郷斝(《殷周金文集成》9121);
第二种情况,这是辛族和郷宁族组成的复合族徽,因为郷宁作为族徽,在金文中是比较常见的,如:郷宁鼎(《殷周金文集成》1362);
第三种情况,这是辛族和郷族组成的复合族徽,宁为职官名,表明辛族有成员在商朝作宁官。(张亚初《商代职官研究》中认为卜辞中的“多宁”、“宁壴”之“宁”有可能是职官名);
第四种情况,郷宁为吉语或嘏词(古代祭祀时,执事人为受祭者致福于主人之辞)如:刀页(左刀右页)彝(《殷周金文集成》9892)铭文“刀页肇郷宁百生”。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认为,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郷宁”可能也是吉语嘏词之意。
《亚辛爵》(《殷周金文集成》7844)(商晚期器),铭文:“亚辛”。“亚辛”,表明辛族有成员在商王朝作亚官。
辛族或辛国的族姓是什么?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辛族(辛国)应为大禹之后姒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