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倾情教育戏剧的教育企业老总谈论家风,她在通过教育戏剧传播家风和推动家风重塑。我笑着说,在中国家教甚浓甚重,但家风可能在三十年内无法形成,甚至有可能不再重来,即便有也只可能是少数家庭与家族的事。家风不能形成,则传统中国文化的重构与重塑,就一定是另外一种形态。当下的中国社会,西化不象西方,回归不到传统,这样的现状将依然我行我素一段较长的时间。你在搞家风建设,似乎有点缘木求鱼。
何以如此悲观?
其实,不是悲观而是对趋势和现实的认知。昨天不可能重来,现实是没有基础。家教比较简单,有家就总有喋喋不休的长辈向晚辈传道和随时随地教而不化的教导;而家风不是,家风是一种深厚的家族文化传承和家庭品质坚守,是家族群体之间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家教可以天天在线,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进行;家风的形成却需要时间与空间的二维构建,需要时空与人的三维铸造。家教只要有二个人即可发生,上对下,长对幼。而家风,却要有一定数量的群体集聚在一起才有基础。
中国人为什么能形成家风,而西方人虽然也有却不如中国人呢?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因为中国人喜爱家族化生存与发展,四代同堂被赞誉为最美和最有福气的家庭。因为崇尚四代同堂,家庭其实已经成了家族,通过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和物理空间的关系,家族凝聚许多个家庭。在众多个家庭凝聚成的大家庭中,家族的血缘生态与情感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紧密连接。一个大家庭形成的家族要有生产力和创造力,要有凝聚力和地方影响力,恰如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样,唯有文化才真正给力。这就是家风。
家风,本质上讲就是家族文化,如家法、家规、家教、家庭信仰等,家风的最核心载体平台是宗祠和家谱,家风的最主要内容体现在家法、家规、家教和家庭信仰等,家风的最直接影响与传承的方法,是通过父母、兄弟之间的礼仪规范、言行举止、人生三观与生活方式、人生追求与原则坚守等相互影响和共同尊重遵守。由此可见,当下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几乎是一个独立孤岛式的文化存在,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几乎是离散的情况下,家族的概念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再加上宗祠宗谱已无,家法家规更烟灭已久,家风也就没有了根基。
纵览中华三千年,家风如繁星嵌在中国大地上,凝聚了中华文化与文明,使中华成为最有韧性的民族。因为家风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国风紧密相关,是中华文化的干细胞。为何朝代更替,而中华文化不灭呢?就是因为家风在、家族在。在无数令人景仰的家族家风典范中,最为令人尊敬的是明朝被明成祖朱棣“灭十族”的方孝孺家族,他们家的家风,可以称是中华第一家,也可以说是最后一家。
方孝孺被他的敌人称之为“读书人的种子”,因坚守读书人的气节不愿变节,被朱棣“诛十族”,一门九族外加一学生族,共847人被杀。在一个家族和学生族被杀的过程中,无一人抹脚开溜,无一人苟且偷生哀求方孝孺屈服。尤其是他的弟弟方孝友即将被杀的时候,他终于没忍住,老泪纵横。可他的弟弟他反过来作了一首绝命诗劝自己的哥哥,“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这绝对只有家风隆盛的家庭与家族才能有的表现。
现下谈家风,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有点意淫。饱读中国文化而不独立思考与批判的文化学者,只不过是会背书而已。现实的小家庭,父母还不懂如何为父母,还没有成熟,孩子已经糊里糊涂长大。不像梁启超家有十几个儿女,老大没有明白时做了试验品,还有老二继续实验,待到老三出世时,自己也已经成熟成名家,老五老六降临时,老梁已经是大家了,大儿子成了小家庭,继尔小家庭与老家庭合而生成为大家庭,进尔进化生成一个家族,老梁也进化成威风凛凛的家长了。家风,就自然生成了。
2017年7月15日星期六于火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