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魏、吴与蜀这三个公司所招聘的人才最少的就是刘备,最多的九是曹操。能打的,刘备这一边还有几位可以入选超一流,关张赵马黄,魏延也算是吧;身边最稀缺的是谋士,著名点的就是诸葛亮,庞统,而且庞统还是早死的。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认定刘备是正统政权,而且他的形象是善于笼络人心,按这么说,又是正统又是仁德,刘备就不该人才凋零啊!就从这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就真的是演义。
刘备政权在四川,受这里的地理环境限制,其政治视野与发展是有局限的。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则是我们所忽略的——刘备集团的人文环境不利于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优势,主要是人才架构的格局已经被固化,刘关张诸葛,这四个人成为了蜀国的政治核心,其他人要突破,很难。
刘备具有仁君的气质,而关羽与张飞都是有忠义品格的大将,君臣和睦,加上诸葛亮神机妙算与鞠躬尽瘁,这几乎囊括了我们关于王朝政治的最为理想的要素。
凭借这些优厚条件,为什么在三国对峙局面下,反而是刘备政权速亡呢?这没有道理可讲嘛?正因为无道理可讲,所以没办法,总得有人来背锅,于是本书把原因归咎与刘禅,其人扶不起。其实并非如此!
作为小团体,有一个老板,兄弟几个团结,这个圈子就是有凝聚力。
刘备一方,核心圈子是刘关张,三个人铁关系,而刘备最依赖的文臣是诸葛亮。什么事都听孔明的,而且是孔明负责落实这些事,因此对诸葛亮十分信任。这个政治模式,在皇帝心里就是最好的架构,即没有内部消耗,效率最高。
相反,在人才聚集的魏地方,一定具有复杂人际关系,而且因为竞争也会存在各种矛盾斗争,人类社会设置的权力场从来如此。
如此来理解曹操一边的事情,把他称作为枭雄、奸诈,善于权谋,也不无道理。与之相比,东吴集团还要好一点,毕竟家族式集团具有血缘联系,人际关系要和谐一些。
曹操一方人才济济,文武两列都是蔚为可观的。曹操并不过分依赖一人,他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构建起来竞争文化。这打破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准模式。所以,大众舆论不喜欢曹操与其阵营。可是,历史的选择却与大众期待是相反的。
竞争文化导致的结果是人才济济和人尽其才,而小圈子文化与家族文化则排斥外来人才,构建起来一个核心权力体系,谋求小团伙利益,即使鞠躬尽瘁如诸葛亮,其效果也令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