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袋里在想一个比较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份的礼物是他们听起来并不那么悦耳的哭声?你说究竟是因为脱离了那个不宽阔的狭窄空间来到另一个新奇氛围的喜悦还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预见未知的能力注定生来彷徨在用另一种方式宣泄他们的不满呢?结果显然是不得而知。从小我们读书写字,按部就班的过活着我们的人生,在成长的路上不停探寻着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知是被保护得太好还是一直以来就太顺,没经历过大起大落,也没那么多谍战剧般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豆浆加油条的朴实无华。而生活好像就是掉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怪圈,让我动弹不得。
低头的世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好像什么信息都可以靠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传递。购物几乎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而对于朋友的友情仿佛一个快递就可以代替,那些看似很费心力的事渐渐的被一条不冷不热的信息就解决了。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大家子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个饭叙个旧,却面面相觑无话可聊,于是各自拿出手机,有的看小说,有的聊微信,有的刷微博,有的打游戏有的看视频等等,剩下跟不上脚步的老人独自黯然神伤。我们常常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是当那些人那些事真实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沉迷于另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低头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你侃侃而谈,而现实中的你却寂静无语。在那个世界,你可以随心所欲,而现实中的你只能随遇而安。在那个世界你傲立群雄,而现实的你不堪一击。别再等老了感叹以后,放下吧,看看这世界的美好,看看你爱的人的模样,你有多久没有静下来了?
泡沫般的角逐
5月份的时候看了一部小说,名叫《等风来》让我想起了两年前那部打着失恋33天姊妹篇的旗号而进行宣传推广的电影。当时并没看懂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除了台词真特么经典之外,好像也没啥印象了而那部电影却火的一塌糊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明白,没啥剧情整个一公路电影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捧。我还是很不争气的随波逐流为了和身边的朋友有足够的谈资忍着想要睡觉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片子,直到我后来看到同名小说的时候,好像突然就懂了。一开始我其实挺讨厌程天爽的,觉得她虚伪做作不真实,外表看似光鲜华丽,却是一个矫情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被公司派去尼泊尔一路遇见的人与事都让那个她发生了改变,外表强悍的她也会害怕黑暗,也会内心孤独,好像突然就懂了那个内心倔强不愿意低头的程羽蒙。故事的最后是他们在一个不知名的山上滑翔,过了很久很久,终于等到属于自己的风。反观现在有许多像程天爽那样的人,每个月拿着2000+的工资,省吃俭用也要买肾6,然后生活过得很苦逼,你或许能看见她拿着手机假装无意实则故意显摆的样子,可你不知道,一个月30天她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吃着泡面啃着硬硬的馒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以至于我常常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来劝解她。A是一个长得还比较漂亮的女人,对人也还不错,除了一点其他都挺好的。比较虚荣,特喜欢暗地跟别人较劲。B是她的妹妹,因为嫁得还算不赖,所以生活也还过得不错。用着苹果手机的新款,穿着我也不懂的品牌服装,甚至连配饰包也是四位数的。有一次B全副武装到我家来做客,看似不经意间的对谈,言语间却流露出✘✘的价格,我在旁边呵呵一笑而后置之不理。而这些话A听进去了,果然如预想的那样,没过多久A也换了同款手机。然后就循环以往的过着我上述的生活。我一直都觉得人要懂得量力而行,在自己经济充裕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但是当你的野心还不足以支撑梦想的时候,是时候应该要想办法去改变生活的状态了,而不是一味的把精力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上,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大抵就是如此。
文化的泛滥
有人跟我说:趁着年轻就要多读书,生活本就是多姿多彩的,何不为自己找点乐趣。我表示举双手双脚赞同他的观点,可是前不久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关于亚洲好书榜的一个投票。我看了前十好像很多书我都还没来得及看,可能真的是孤陋寡闻了,其中不乏有些网络红人和某些明星写的书。我不知道现在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对于好书的定义是怎样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不鸡汤不狗血不悲伤不颓废不非主流,能够引起共鸣并觉得温暖的书就是一部好书。文化市场的多元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选择性,可是多样性不是泛滥,不是说只要你有足够的人气和资金和庞大的人脉你就能够出书,可现在很多书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写作者文笔不怎么样却又一大帮粉丝买单,而更多的好书被销售量给捆绑于是被搁置在不被人注目的角落里。有时候想想也会挺为那些一直坚持努力写作而不被市场所接纳的作家感到心寒,而更多的是对于他们的一种由衷的敬佩。正是因为那份不被认可,还不忘初心。你说一本书的稿费能有多少?若不是那份喜欢,那份执念,能写出那么多的令人感同身受的文章吗?
我很羡慕那些能够提笔成文的人,也庆幸我依然是我,一个默默无闻,却又在不屈不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的人。我期待某一天你会突然告诉我,你知道吗?其实你的文写得挺烂的,但刚好是我喜欢的那类型。这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