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提及最多的词之一,当属「焦虑」了吧,那些有意无意制造焦虑的文章,在某段时间里被频频点名,仿佛要是自己没觉得焦虑,就是被时代抛弃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很多关于如何消减焦虑的建议,但如果不明白焦虑的本质,很可能用错方法。
那么,焦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进入另一个问题:什么状况下,我们容易产生焦虑?
你可以现在立刻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 Deadline越来越近了,焦虑啊;
· 这次的项目太复杂了,焦虑啊;
· 收藏的文章越来越多、买的网课还有好多没学、没看的书又堆起来了,感觉时间不够用,焦虑啊;
· 终于提交了申请,如果没通过的话,怎么办(对没通过带来的负面影响一阵脑补),焦虑啊...
焦虑的本质,是对混乱状况的担心。
混乱家族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不确定」、「不可控」、「随机」、「未知」、「变化」、「波动」。
大脑「趋利避害」的天性源于它对自己的保护,大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却能达到全身耗氧量的25%,为了能够运行正常,我们的大脑通常会倾向于保持稳定,具体做法是:尽量降低过于消耗能量的脑力活动,因此我们的大脑:喜安逸恶动荡。
由此可见,我们对混乱状况的排斥,其实是天性使然,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训练,阻止这种排斥感发展为焦虑,至此,很清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目标由「驯服焦虑」调整为「从混乱中受益」,目标经过转换,我们能更容易远离焦虑。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五个方面,阐述如何从混乱中受益。
1.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我所在公司的上级单位,曾是省里规模数一数二的事业单位,这些年因国家政策导向及大势所趋,越来越不景气,旗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受限于国有企业竞争力弱势,去年底,裁员细则公布:事业编制定编数从46人减至29人。
曾经风光无限的事业单位、无数人羡慕不已的铁饭碗,如今几近人去楼空。
我有两个发小,他们的父亲曾经都是体制内的职工,后来相约辞去公职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先是和别人共同承包一辆车,后来自己买了车,现在上了年纪,把车租给别人,过起了退休生活。
在事业单位工作,旱涝保收,看上去排除了随机性、不确定性,好像规避了风险;当出租车司机,收入不稳定、客源不固定、环境复杂多变,好像随时暴露在风险中。但是,变化永远存在,环境不会永远稳定,在稳定环境里待久的人,突遇变化,会无所适从;相反,长期处在复杂环境中的人,锻炼出的坚毅品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使他们处理起混乱来得心应手。安逸环境才是风险环境,因为安逸不会教我们如何应对变化。
2.避免过度保护
作家塔勒布描写过一件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389名接受纽约市医生检查的儿童中,174名被建议切除扁桃体,剩下的儿童再次经过检查后,又有99名被认为需要手术,最后剩下的116名儿童再次被带去看医生,其中的52名也被建议做手术。
对上述案例中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台扁桃体切除手术可有可无,「热心」医生的过度干预,削弱了他们的自愈能力,长此以往,将来面对不确定、不可控、未知的疾病,免疫系统该如何运转?最好的做法是:只为病重的、喉咙经常发炎的孩子做手术。
再说一个关于疾病的例子。
感冒可能是普通人经历过最多的小病灶了,我们熟悉它的症状、病程,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对于普通感冒,感冒药只起到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没有治疗作用,换句话说,对于普通感冒,吃不吃药,经过7-10天都能康复。
与病毒过招,是免疫系统存在的意义,过度干预、过度保护,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温室中,这对抵御外来风险、应对变化莫测的生存环境,是极为不利的,这也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直极力主张离开「舒适圈」了吧。
下次遇到普通感冒,不妨让它自愈吧!
3.游戏开始前,选择「困难模式」
听起来像是自虐,但训练大脑应对不确定的环境,有违天性,又何尝不是一种自虐。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旅行的时候,你会选择团队游还是自助游?
你们大概猜到我要说什么了。是的,旅行社替我们安排好了一切,吃住行游购娱都不用操心,只要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找到领队就行,我们也常听旁边的人这样说:报旅行团吧,省心!
相对团队游,自助游要花费很多心力,出发前要做功课、订机票、订酒店、做行程规划,到了当地,要是迷路了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找路,更别提那些不可预知的意外状况了,要是自助出境游,加上语言不通的关系,那情境想想就很焦灼。
同一个目的地,同一个行程,团队游和自助游,身心获得的体验和大脑得到的训练完全不同。安排行程考验着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遇到意外状况,我们的大脑被迫高速运转,寻求最优解决方案;语言不通,我们需要迅速组织身体语言进行沟通,甚至必须开启好久没用的绘图技能。
大脑会选择用最熟悉的路径思考新问题,省心省脑的事做多了,形成惯性思维后,就很难应对复杂的事了。下次旅行前,试着主动选择「困难模式」吧!
4.拥有选择权
我一个同学,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当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考到了CCNA(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那几年网络发展异常迅猛,毕业没多久这张证书的含金量就渐渐下降了,他转而研究网络运营,后来一直在这上面深耕,在当地小有名气,去年底他准备离开当时的公司另寻机会时,有三家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在其中一家开始自己的新征程了。
蔡康永在《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写道: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通过不断学习、精耕,拥有选择权,就拥有了主动权,身陷混乱状况时,就能看清方向、有序前进!当然,拥有选择权的前提是:你拥有能够与之交换的价值。
5.正视「拖延」
拖延大概率被视为贬义词,但它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某些情境下,理性加以运用,我们也能从拖延中获益。
一年前,我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他因突发胰腺炎,当时已经住院二十多天了,聊到他的治疗过程,入院第二天开始,他就突然不排尿了,主治医生考虑到他年纪很轻,不主张手术,医生以半天为单位,连续观察了三个单位时间,经过合理拖延,最终等到自然排尿,他也因此与手术擦肩而过。
喜欢写作的朋友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突然在某个地方卡壳,拖来拖去,折腾一两个小时,还是写不出来,这时最好的做法就是:放弃这部分内容。如果一个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热情,读者一定没法体验一段愉快的阅读。写作过程中的理性拖延,筛掉了冗余无味的内容,留给读者的,都是写作者最想与之交互的想法。
主动选择将自己暴露在混乱的环境中,训练大脑熟悉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有学会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消减焦虑、在混乱中走的Pixabay更顺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