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盖瑞·马库斯的《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一书读后感,借用作者给出的13条建议,结合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我们的身体的精密程度远超机器可以比拟,大脑神经元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已存在的机器,但是我们却没有最简单的机器那样精准计算和准确无误的存储。
我们的记忆会向我们所想要的那个方向发生偏差,比如很多嫌疑人都认为自己犯的错有情可原。我们会偶尔断片或者忘记刚放下的一个小东西,所以我们会忘带钥匙、找不到手机,或者忘了锁门。
机器就不会发生这些,只要是存储的资料,没有修改绝对不会改变,只要是设定好的程序,一定会按照预期产生相同且一致的记过。非理性思维,是产生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我们有别于机器的重要原因。
德国化学家厄恩斯特·费希尔(Ernst Fischer)曾陷入这样的沉思:“随着机器变得越来越完美高效,于是这就变得很清楚了——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身上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一个由工程师设计出来的生物可能永远都不懂什么是爱,永远都学不会欣赏艺术或理解诗歌。以动物的理性来看,把时间花在创造和欣赏艺术上,还不如把其用来收集坚果,为过冬做好准备呢。而从人类的角度,艺术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有着机器或者动物所没有的优势,但是我们大脑中那些非理性的部分,让我们固执、偏执,存在认知偏差等一系列不好的因素,阻碍了我们个人乃至我们整个人类种族的发展,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做的更好。盖瑞·马库斯给出的13条建议,每一条都是建立在谨慎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我们可以习得的一些好的习惯,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中各种的不如意。
1. 尽可能考虑有无其他可行的选项
“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有些时候这些行为不能证明我们多么的坚定,只能说明我们比较冲动。即使我们义无反顾的走到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甚至我们会在“黑道”里面迷失,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在“黄河”的漩涡里沉底。
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是好事,不好的是我们只关注这件事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牛角尖。
我们需要对自己最关注的事物之外的其他想法和可能性,投入的更多关注。在做出正确抉择之前,我们往往需要把不会采取的途径和最终选用的途径都加以考虑才行。
有可能,最终我们还是要走这条路,但是因为我们考虑过其他的情况,可能就从其他情况中找到一只手电筒,那这条路就更加清晰了。
2. 重新界定问题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被别人误导。
一句话,不同的说法,可能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我们还有10%的问题没有解决”和“我们已经解决了90%的问题”,或者“每满100减20”和“打8折”。
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比如,“死刑是惩罚凡有重大过错的罪犯”和”死刑是为了警告那些可能犯重大过错的人“。
所以,当有人告诉你一个问题的时候,看能不能换个角度,重新界定问题。不一样的角度,世界可能就不同了。
3. 始终牢记: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一件事情发生,另外一件事情紧跟着也发生,但是两件事可能没有因果关系。
《傻鹅皮杜妮》是一本绘本,皮杜妮一开始认为“有书有爱书的人就有智慧”,于是天天带着捡来的书,越来越骄傲,给农场的动物们造成了各种麻烦,直到最后酿成大错,才领悟到,虽然她每天带着书,爱惜书,但是没有读过书,不可能会有智慧。
跳水运动员身材都是那种很完美的三角形身材,跳水运动员与三角形身材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不会因为有三角形身材就能够称为跳水运动员,那需要经过日复一日的辛苦训练习得的。
那些成功人士都有一项比较擅长的体育运动,成功人士与体育运动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不会因为一个人擅长某项体育运动,就能够称为成功人士。
我们很容易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混为一谈,忽略一件事情的本质,也就会影响到我们最终做的决定。
4. 用于别忘了控制样本的大小
任何单一事件都可能是随机的,但同一模式的反复出现就不大可能是一个偶发事件了。从数学上考虑,样本数量越大,统计结果就越准确。
一种新型药物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期,尽可能多的在动物和人身上测试使用效果。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在一个人身上其效果,就认为这种药物对所有人都有效。
所以我们做的任何决定,都不要被少数人的结论而左右。你身边有10个人玩股票赚钱了,如果你就认为股票一定赚钱,那极有可能会倾家荡产。
如果你的同学同事都是大学生,你就认为咱们国家的大学生比率已经很高了,那就大错特错。我国大学生比例9.5%,即使将范围限制在21岁这个范围,大学生比例也不过才28.2%(如果不含大专是13%)。
所以,不以大量样本为基础得出的结论,都是耍流氓。
5. 预知自己的冲动并事先约束
相信大家都有过冲动消费,比如双十一,因为有满减、红包、返现等各种优惠,就买了一堆没用甚至只用一次的东西。我们饥饿的时候,通常会购买高热量的食物。我们减肥过程中,刚完成一次高运动量的健身,很有可能会吃的比平时多。这些都是冲动。
我们可以在看到优惠之前,想好自己要购买的商品;感到饥饿,计划好自己晚餐要吃什么,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离我们最近的还有抖音或快手这些小视频APP,每个小视频1分钟以内,如果不加以控制,几个小时就一晃没了。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青少年锁,到了一个小时,会弹出密码输入解密,这个时候关掉抖音,该干嘛就去干嘛,别等着时间过去之后,再唉声叹气的后悔什么都没做。
6. 别只是设定目标,要制定应变方案
仅有目标不能保证目标的效果,得在理性的那一刻制定理性的方案,才有可能更理性的执行。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几乎不可能完成一个表达模糊的目标,比如“我要减肥”。喊着这句话减肥的人,都是在喊完之后,该吃吃,该喝喝。设置是“我要减1斤”,这种目标更加明确的口号,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实现,我们需要制定更加详细严格的计划。
心理学家彼得·葛尔韦泽(Peter Gollwitzer)的研究表明:要是给希望实现的目标制订细致的应变方案,采取“如果X,就Y”的形式,就能极大地提高成功的概率。还是减肥这件事,我们的计划是,如果看到薯条,就走开;如果主食超过半碗米饭,就要多跑1000米;如果聚餐时候喝啤酒了,就要多运动HIIT半小时。。。
根据这条建议,也是找到自己一直减肥失败的原因了。
7. 在任何时候,如果你已经疲惫或心里还在考虑其他事情,就尽可能不去做重要决定
身心疲惫(或精神涣散)之时进行思考,这和醉酒之后开车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疲惫之后(或精神涣散时),我们更多是依赖我们的反射系统,而非慎思系统。
几乎所有大额的交易都是在最疲劳的时候,大型商务谈判都是采用疲劳战,长时间谈判,谈到最后总会有人崩溃,谁崩溃谁就会让步。能够进行大型商务谈判的,都是有强健体魄和坚定意志的。
8. 随时在收益和代价之间进行权衡比较
这一条看似是连小孩都懂的道理,实际上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举个例子,点外卖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满减优惠,满减和商品定价,都是商家经过计算设置的,选择了合适的量之后,发现再加8块,就能多减7块,还能多一份沙拉。理性的讲,没有这份沙拉,你也可以吃饱,而且不用额外多花1块钱。但是,很多人会因为多的这份沙拉,多花一块钱。这个也算是前面讲到的冲动,放在这一条里面,就是没有权衡收益和代价。
做出合理判断的前提显然是权衡利弊,然而除非我们提高警惕,否则我们的性格和情绪往往会成为理性判断的绊脚石。
9. 设想你的决定可能会被抽查
老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时候,我们做的决定受非理性思维影响,是因为我们不需要为这个决定负责任。假设,我们经常设想,如果有人看着我们,我们做的决定还是这个吗?
根据研究,如果我们需要跟别人解释我们的理由,我们就会更加公正客观的做决定。也就是,当我们需要对决定负责任时,我们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周到的研究,做更精细的调查,然后做出更加负责的决策。
10. 和自己保持距离
写到这一条,突然发现,这里很多的建议都有益于减少冲动消费。
我们购物的时候,看到一件东西在打折,而且折扣很诱人,我们就会设想,在将来,我们会用到这件东西,到时候再买,就得多花xxx,于是就买了,然后,这件东西的归宿要么是吃灰,要么是丢弃。
我们的大脑对于远近的考虑机制几乎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对大脑而言)近,是明确具体的概念;而远,则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任何时候以抽象的概念来考虑问题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因为我们会对未来设定很多设想。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问问自己,未来的我会对现在的这个决定产生什么感受?认识到我们的处理方式在此时此刻和将来会有所不同,并尽量平衡和利用好即时和远期两种思维模式。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把选择完全建立在即时所想的基础上而深受其害。
研究表明,非理性行为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越是复杂的决定,越需要有足够时间斟酌。当意识到我们冲动了,只要一个方法:明天再说。
11. 要当心生动化、个性化和逸闻趣事
我们大脑会被生动个性的东西所吸引,这是源于我们的祖先,对鲜艳的东西敏感,可以更快的找到成熟的果实。于是这个基因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对于鲜艳的、生动的、个性化的等一系列不那么死气沉沉的东西更加敏感,更加信任。
蒂莫西·威尔逊做的关于在校大学生和避孕套品牌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经典结论,即“照我说的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做”。在实验中,受试者得到两个消息来源:一个来自《消费者报告》上数据充分的结论,它推荐的是避孕套A;另一个则来自一则逸闻趣事(据说是另一个学生写的),它推荐的是避孕套B,理由是有人使用避孕套A在“嘿咻”过程中不慎破裂,从而让当事人极为焦虑,担心自己可能怀孕。几乎所有大学生原则上都认为《消费者报告》上的结论更可靠,并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挑选避孕套时不要受那个逸闻趣事的影响。但当问及他们自己的选择时,差不多有1/3(31%)的大学生仍然相信了那则生动的逸闻趣事,从而选择了避孕套B。
换句话说,越是吸引你的,越应该小心,比如广告。所谓的蛊惑人心,不外如是。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对客观且科学的事物加以特别关注,来克服我们易受生动性影响的弱点。
12. 挑选重点
我们大脑做复杂决定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重大决策之后,会感觉的疲惫。所以,为了减少这种消耗,把能量留给更需要的事情。
《布里丹之驴》(Buridan’s Ass)的故事:驴子虽然面临着两堆同样远近、同样诱人的干草,最后却活活饿死了。显然,吃哪堆干草,根本不是需要做复杂决定的事情,随便选一堆,吃完再吃另外一堆。
小事随性,大事随心。
13. 尽量理性
这条建议基本上起的是告诫作用,属于咒语系。告诫自己要理性就能产生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你这样做的时候,就能够自动启发自己在生活实践当中使用前面曾经介绍过的种种技巧。仅仅告诉自己要理性可能还不够,但这样做的同时,再配合使用其他技巧,就能看到这方面的效果了。
想要完整的《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掌控自己的大脑,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 kanshanshuo,回复“怪诞”,获取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