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男票花了一周的时候一直在撺掇我去看大片,用他的话说,是今年最牛逼的一部。我只听说片名叫《血战钢锯岭》,并简单扫了一眼海报,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战,等等。作为温柔顺从的女朋友,我没有说什么,顺手带上我的零食情人上好佳荷兰豆,还破天荒拿了一袋橘子。
一影观毕,我比男票还要激动地各种百度,关于电影、导演、演员和故事原型。在浏览的过程中,我仍然会止不住地泪水涟涟。我承认自己是易感人群,但这种事后回想还泪腺发达的事情,记忆中只存在于几部催泪韩剧上。
以往我会在微博和胖圈用“小缺看电影”的主题,记录下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但这一次,我决定很认真地写一篇长文,来表达一下观影后,久久无法平静的心。
以及,向一个英雄致敬。
2、
请允许我罪恶地进行一下剧透。
影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美军在夺回海上控制权之后,逐渐逼近日本本土。没有想到的是,冲绳岛的钢锯岭战役中,美军遇到了日军的抵死顽抗。在大炮的狂轰之下,硝烟弥漫,几乎寸草不生的岛屿,始终还能看见日军大片大片的身影,他们吼叫着,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美军的进攻。
故事的主角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愿入伍,加入到了这一场战斗中。由于道斯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持枪,在部队训练过程中不仅遭到士兵和指挥官的误解、排挤甚至责打,还因此被送上军事法庭。法庭上,道斯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肯低头,最终被批准不用持枪,和战友们一起奔赴钢锯岭,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传奇的故事篇章。
面对疯狂嗜血的日本军,道斯的一些战友们甚至感到颤栗。在尸野遍横,血雾弥漫的战场上,“救我”的呼声此起彼伏,道斯敏捷而又勇敢地穿梭于刺刀与枪炮之中,救助着一个又一个伤员。
“相信我,等着我,我一定会带你回家。”道斯一遍遍对战友说着,我一度以为,这句话只是吗啡针的最佳伴侣。
一场激战,美军打掉了日军的一个碉堡,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地隐匿休憩。第二天的黎明,正当美军还在半睡半醒之际,大批的日军突然像僵尸一样涌出,速度之快,战斗力之凶猛,精力之充沛,仿佛昨日的战争丝毫没有对他们产生影响。用指挥官的话说,“我们是和魔鬼作战。”
这一次面对魔鬼,美军竟然也无力抵抗了。大部队相继从悬崖撤离。和头一天一样依旧忙碌于救扶伤员的道斯没有走,凭借一己之力,道斯信守自己的承诺,将75位受伤战友从钢锯岭救出,用自己的方式,将他们一个一个拖下了悬崖。
道斯以他的事迹赢得了战友及指挥官的理解,并向他道歉。不仅如此,11945年,时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还亲自为道斯佩戴上了美军最高荣誉的象征——美国国会荣誉勋章。道斯也是二战期间第一个没有任何杀死敌人记录却获得最高荣誉的士兵。
3、
影片结束时,座无虚席的场内忽然想起了一阵不整齐的掌声,紧接着伴随着细碎的嘘唏声,掌声开始变得热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电影院看了五六年,唯一在影片结束听到过掌声的,是某一部的咏春拳。还有就是《湄公河行动》散场时,有个观众和同伴嘟囔着,想鼓掌来着,但没人响应,觉得太傻就作罢了。我当时听了也有些遗憾,因为我有同样的情绪。可看电影其实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都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但是道斯,就不是这样。
当他带着真诚的微笑,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不持枪的时候,战友说他在炫耀,又有的说像个精神病人。那个时候,看着荧幕上的那张脸,我难过地哭了。因为我想起了我的老舅,从小长在农村,年少时发烧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变成精神病人。在我的记忆里,老舅每次面对陌生人的异样神情,微笑的样子,简直是一模一样!一种完全活在自我信念下的单纯和执着。
当时年幼的我,也总会替老舅难过。我难过于他并不在意他人的误会,但依旧善意地对待他人。我理解他,但我无法制止他人的不理解,以及那份不理解仿佛是落在我的身上,代他承受!而此刻我亦感同深受,道斯受到的不理解。
不同的是,道斯不是精神病人,他很清晰的知道,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别人都在杀人,而我在救人,这才是我为国参军的目的。”
为了自己的信念,他不介意他人的误会,甚至那个误会来自最亲的人。
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道斯,他们谩骂甚至殴打,他们说,“道斯不相信暴力,别指望他在战场上会救你一命。”
道斯却说,“他们为我而战,我不可以坐视不理。如果我不坚守信念,我都不知道我该如何面对自己。我会为了我战友付出我的生命。”
道斯很可爱,他坚持信念但绝不选择沉默,只要给他申辩的可能,他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大声说出自己信念的机会。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是他的同事亦或朋友,很想阻止他继续反抗说话,怕他会越说越影响自己的前途。但每次听到他真诚的表达,我又会感动于那份单纯与执着。
然而道斯不仅仅是表达,他真的付出了行动。钢锯岭上,彻夜未眠的他,双手也因不断拉锯救助战友下悬崖的绳索而变得血肉模糊。精疲力竭的道斯倒在悬崖边上,他本有无数次机会一翻身,顺着悬崖下山离开。但救人的信念始终牢牢占据他的脑海,“one more!”这句话激励着他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奔向呼唤的战友。
这个时候我想现场的观众,可能有很多人都如我一样泪奔了。有个很自私的念头闪过我的脑海,“倘若活在战争年代,我真希望奔赴战场的我的亲人,能有如此的战友。”
影片结束,年过古稀的战友们满含泪水回忆往事。可是道斯的故事并没有完。在我搜索的资料里显示,道斯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并因肺结核退役,花了五年的时间接受治疗,以及退伍后的生活非常拮据,加上自己因伤残没有了劳动力,而由妻子外出救济。
至此,我才真的发现,道斯和他的信仰,对于我们,是生死大事;但对于道斯自己而言,那就是一个信念,非常重要,但并不值得闪耀。
我不知道每一个落泪或是激动的观众是如何看待这个英雄,让我为之动容的理由其实很复杂,这其中有对他的敬仰和尊敬;而另一方面,我始终会带着一种同情,我觉得一个救了那么多人的好人,谈不上光宗耀祖,至少也应该过着比大多数人更好的生活吧。
而这种同情心,也让我醒悟到,我们之所以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我们的信念始终是一种普适性原则。
4.
我并没有觉得这种原则有什么对错,对于信念而言,也无法辨别对与错,那本身就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只是当信念遭遇到了普适性原则,我们很容易被群体意志裹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说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让信念有了附加条件。
比如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影感受,在没有了解真实事件的前提下,我一直随着影片紧张的节奏而一直揪着心。有很多次,我在内心里替道斯感到绝望,我会替他去找拿起枪的各种理由,“敌人马上就要冲过来了,再不拿起枪战友就不能被营救了;这不叫杀人,这叫救人......”
可他始终没有。
一个人的信念要坚定到何种地步,才能如此?竟然连生死都无法阻挡。而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稍微一个挫败,就偃旗息鼓了,美其名曰“转角处,不只有爱情,还可能有面包和牛奶。”
我忽然想起来另外一个人,《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里,那个用尽大半生的时光,种出最好吃的苹果的果农木村秋则。我觉得他和道斯身上有相似的灵魂。我还记得这本书的封皮上,有两行字用的是木村秋则说的话——
“可能是我太笨了,苹果树也受不了我,只好结出苹果来,哈哈哈。”
大约所有不可能完成的奇迹都是如此发生的吧,因为抱持信念的人太傻了,上帝也受不了他们,只好满足他们的愿望来。
我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信念的傻子,坚持而不会被外在力量裹挟,永不放弃。愿我的余生,终能开出信念的小花。
我的信念,与全世界无关。
然而首先,我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念。
最后,还是要对影片和导演梅尔·吉布森做一个安利,因为没有导演,我们根本无法有这样一次心灵撞击。据说,《血战钢锯岭》点映片上,众多电影发行商们都留下热泪,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在好莱坞权威市场调研公司做的全片测试点映上,《血战钢锯岭》获得了93分的成绩,成为该机构历史上的最高分。
此外,《血战钢锯岭》还获得了享有“奥斯卡早期风向标”之称的好莱坞电影大奖,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四大奖项,并以13项提名领跑“澳洲奥斯卡”,被视为冲击小金人的有力竞争者。目前,影片在美国权威影评网站IMDb以8.7分超越《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于12月8日在国内零点上映,获得零点场猫眼观众评分9.6,豆瓣评分8.7的成绩。
除了有蜘蛛侠、阿凡达、精灵王的奥斯卡班底加盟外,导演梅尔·吉布森本身就值得期待,自他导演并主演的《勇敢的心》之后,我们又一次可以在银幕上重温当年的荡气回肠——老梅的老炮儿情怀。
最后的最后,和所有没看过电影的亲们,表示抱歉,因为太激动了,所以有了大量的剧透。希望没有影响到亲们的情绪。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想讨论影片中的镜头运用,和某些炫技电影进行比对,以及探讨究竟道斯坚持的是信仰还是对于原生家庭的一种赎罪。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个电影,我觉得超赞,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