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在看《可能性法则》,它是用量子力学世界观来解读这个世界(我也顺便了解一些量子理论知识)。
一、量子理论体系:
“量子理论”我没具体研究,只是根据书中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来解读一下。这里先说一下笛卡尔-牛顿的世界观。笛卡尔是“我思故我在”(思想与肉体分离--二元对立);牛顿力学是:物体是静止的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外力作用(物体是客观的、孤立的;有因果关系的)。
量子理论:
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基本结构,宇宙处于一种永恒的流变状态。这可以从“波粒二象性”上来解释。
在量子世界中,量子的存在形式是叠加(同一时间,既可在这又可在那)且不确定的。量子既可以以粒子的形态存在,也可以以波的形态存在,粒子和波的存在形态是叠加的。在没有被观察前,量子可能是粒子,也可能是波,这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证明世界是以一种混沌未明的状态存在,只要不被观察,就无法确定。因为不确定性,这世界是存在无限可能的。但只要被观察,它就以“粒子”(物象)的形式存在。
不确定性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薛定谔的猫”。
这个理论实验的内容是,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盒子,在这个封闭的盒子里,薛定谔放进了一个放射性原子,一个可以检测原子衰变的装置,和一个毒气释放装置。
这个原子在一个小时内有几率发生衰变,也可能不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就会被检测装置所检测到,进而激活毒气释放装置,施放毒气杀死猫。这猫是死是活,只有我们打开盒子才知道。--百度(--就像快递一样,货物好坏,打开才知道。)
2、伪确定性(方便记忆,我自己命名的--又叫“观察者效应”)
以上说明,量子只有在观察的时候,它的的形态才确定(粒子)。外界的观察行为会使不确定的量子波塌缩成为一种固定形态,这个过程就是“波塌缩”。
比如人的成长。每个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以波粒二象性的叠加形态存在的。我们没有被观察也没有被定义,人格处于潜力状态,就像未被观察的量子一样无法确定,存在无限可能。但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童年时代,我们一次次被观察,不断经历心理上的“波塌缩”(被定性:批评或表扬),以及我们自己行为的强化,无限潜力状态才慢慢被定型为各种各样的自我认知。
3、不可分割性。
宇宙本质上是个不可分割,互相渗透的整体。这有个著名的科学实例--EPR悖论(EPR--三个科学家名字第一个拼音字母)。
193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进行了一场理论辩论,最终推动了我们对物理实在的理解。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后人称之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悖论(EPR悖论),它成为两位科学巨人之间激烈争论的理论战场。[插图]该思想实验观察一对光子的行为,光子是组成光的微小粒子。当一对光子出现在同一位置和同一瞬间时,它们就会纠缠在一起并体验所谓的共享状态。成对的光子具有相反方向的自旋。例如,如果粒子A顺时针旋转,则粒子B必然逆时针旋转。爱因斯坦和玻尔辩论的核心围绕着如果将粒子分开超远的距离——比如相隔一半宇宙那么远——那么粒子A改变自旋方向时,会发生什么。两位物理学家都认为粒子B必然会相应地改变它的方向。但这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发生呢?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光子向另一个光子传递信号所需的时间,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距离,用光速定律来计算。而玻尔则大胆预测,光子之间无须传递信号,因此,在它们分别改变自旋方向之前,不会发生时间流逝。他声称,因为两个光子继续在纠缠的状态下存在,所以无论彼此之间有多远,它们仍是不可分割的。用科学来解释,这种超距离的纠缠被称为非定域性。 --《可能性法则》
二、“量子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一切皆有可能
1、确定性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与参与世界的能量
“波坍缩”使不确定性成为确定性,确定性让我们不再敢于做新的尝试,亲手断绝了可能性。想要开启人生的无限可能,我们就必须打破坏的确定性,让生命回到未被观察前的无限潜力状态。
为了在生活中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并感受到活力,我们需要看到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确定性和决定论剥夺了我们参与创造未来的权利,不确定性可以使这种权利将其恢复。焦虑、恐惧往往与我们对确定性的依赖有关:对可预测性越大,我们越感到焦虑,我们对未来的担忧往往集中在所谓的结果上,但结果只不过是某一个特定时刻的瞬间快照。
从流动的参与式世界观来看,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结果,因为现实总是在不断展开。拥抱不确定性使我们摆脱了对结果的担忧。所有的物质现实似乎都在不断地重新创造,参与到不可抗拒的变化之舞中,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不变的。
量子实在存在于一系列概率波中,有无数的潜在结果。这意味着当粒子没有被观察时,它以波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物体的状态的情况下,只要我们不去观测,它就会同时存在于所有可能的状态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波代表了纯粹的可能性。观察行为使波(潜能)塌缩为一种固定状态。当我们有特殊的经历并观察自身或被他人观察时——我们就会经历心理学上的“量子波塌缩”。
2、现象背后是意识,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波”的状态——“波”代表无限可能
日常生活常会出现伤害性、狭隘性的“限制波塌缩”,此时我们不如去尝试可能性原理:在你动脑思考的倏忽一瞬,你其实处于一种纯粹的潜力状态,意识与意识之间存在一种类似波的状态。要想获得普遍存在的潜力,我们必须专注于捕捉这种可能性,它存在于新的念头或感觉引起“波塌缩”的那一刹那。
我们的所思所想构建了口中的现实世界。了解自我意识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波塌缩”的影响,对于启动变革、创新、积极参与这个世界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寻找的是新的“波塌缩”,在我们成长的负面影响的过程中植入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认同。这些全新的“积极波塌缩”为我们迎来崭新的生命状态。我们不必塌缩到粒子的固定态,而是可以驾驭波的各种可能性。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