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名利 躬身事孝
――读李密《陈情表》
杨惠卿
一个偶然的机遇,看到了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的一句话,激起了我认真拜读《陈情表》的渴望之情。赵与时的这句话是这样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读韩退之《祭十二郞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为了找到李密的《陈情表》,我专门到书店里买了一本《高中文言文读本》,对着文言解释一次又一次地学习思考,使我对忠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触。李密从小家境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奶奶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老人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晋武帝下诏征李密入朝任职,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从实际情况来看,而此时的李密对于当朝的诏书,应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原本是前朝管员,能够在当朝做事为官,谋一份职业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去处。但是,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他毅然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我国有句古语叫做“忠孝两难”。此时的李密也正是处于这种情况。他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实实在在是忠孝两难。奶奶年高体弱,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李密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放弃了做官显达的机会;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他又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同意了李密暂不赴诏。
尽孝父母,报效国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有多少有感天动地的忠孝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有多少人义志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译着一个又一个为国家尽忠,为长辈尽孝的动人篇章。有着启蒙作用的“二十四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内容有了变化,工作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是,忠国孝长却一直能够源源流长地传承下来,并赋于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平常也不看电视,前天偶然打开电视看到的节目,却使我感到了十分的后怕。电视上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等着我》。事情大体是这样的。四川广安农村的一个老大爷、老大娘和小伙子,委托中央电视台的《等着我》节目组寻找自己的亲人,大爷大娘的儿子,小伙子的哥。本来是为了寻找丢失亲人的节目,这次却承担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任务,就是为他们三人寻找上大学毕业后十多年一直不和家里联系的大学生亲人。目的就是为了见上一面。
和寻找丢失多少年的儿童相比,这一次的寻找任务不是特别复杂。这个毕业十多年音信全无的大学生也到了现场和三位亲人相认了。但和三位农村来的亲人相比,这位身穿三千多块一件衣服,戴着金丝眼镜的现代知识人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听着他对生他养他,变卖了全部家产供他上学的三位亲人那振振有词的辨白,听着他对十多年不和亲人联系的苍白无力解释,现场所有人都义愤填膺,主持人竟然难耐不住还打了他两个巴掌。“等着我”这个节目本来是为解决失散亲人团聚的,但这一次却成为对不孝之人的鞭笞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利益的最大追求,名利观念的甚嚣尘上,出现了和现代社会不相符的节拍。在农村“留守村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比比皆是,在城市里“空巢老人”、“啃老族”也成为了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国从古都有“忠孝不能两全,情爱不能两顾”的说法,但是,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应尽的职责,赡养老人是国家宪法赋于的义务。我们不要求人人都像李密那样弃官不做孝敬长辈,但也绝不能像上面说的那个“白眼狼”一样无情无义。
其实,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尽孝机会和平台。比如:速邮快递可以把老人用的物品送到手中,通信视频随时可以和老人说话交流,国家节日假期你可以回家和老人团聚,生日祝福旅游观光等等,就像近几年年人们总结的“新二十四孝”那样,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定期带父母做体检,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等,这些都是慰藉老人心灵的载体,也是增加老人欢度晚年的有效方法。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老年人享受着国家提供的良好待遇,并没有什么在后辈帮助的,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像那个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
让我们从紧张的竞争里走出来,从迷茫的名利中走出来,从繁杂的事务中走出来,带着感恩,带着虔诚,带着责任躬身尽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