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多人最关心的,中国在机器人这块处在什么水平?
先说挑战,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是有差距,一些关键部件,比如减速机、软件应用,我们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但好处是,中国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正在边替代边突破。
我们的另一个优势是,集约式的动员能力。这次大会上,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浙江都派来了各自的人形机器人中心。注意,是一个城市的人形机器人中心,而不是某个公司。这个中心类似于当地机器人公司组成的大联盟,由当地相关部门统筹。这么一来,公司之间就可以相互配合,协同研发,效率就会高很多。
假如看商业机器人或者人形机器人,中外水平可以说旗鼓相当。尤其是,中国在很多产品上,有把握把价格打下来。像宇树这样的本土公司,也许会成为机器人界的大疆。
其次,在商业落地方面,机器人怎么能快速卖钱?
工业机械臂已经很成熟了,这个不必说。商用机器人,也已经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比如,酒店服务机器人,有一家厂商叫云迹,抓住了酒店送货这个场景,包括送外卖、倒垃圾等等。云迹自己说,他们有十万台机器人,可能是酒店行业最大的“劳务外包”公司。也就是,像劳务外包公司一样,让机器人作为工作人员,租给酒店。
同时,家庭也是关键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尤其是社会进入老龄化之后,能够照顾老人的陪伴型机器人,也许是个新趋势。
最后,机器人行业还缺什么技术?
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已经越来越成熟,但是,机器人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模型,更需要多模态。比如,你告诉机器人,把桌上装温水的红色水杯拿给我,它需要找到桌子和水杯,识别出红色,感应到温度,并且给你拿过来。你看,这个过程除了听觉,还用到了触觉、嗅觉之类的感官。这就牵扯到多模态。李飞飞正在研究的空间智能,以及杨立昆提出的世界模型,都跟这个方向有关。
晨课:马慧-对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