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易经导师的课堂上首次接触到这样一个公案——这是一个故事,说当年一个穿这一身绿衣服的人和孔子的弟子争论,一年究竟有几季,绿衣人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弟子说有四季,他们约定,谁错了,就磕三个头。 结果孔子对对绿衣人说:你是对的,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弟子不得不依约向绿衣人磕三个头,绿衣人走后,孔子的弟自问孔子,为什么一年有三季,明明是四季吗。孔子说:你也是对的,一年有四季。只不过,你没见到那个人一身的绿衣服,他就是个蚱蜢,生于春季,死于秋季,就没见过冬季,所以,站在他的立场,也是对的,你跟这种三季人争什么,你们看问题不在同一维度,就算争到天黑也没完,还不如给他磕三个头,这样不是很好吗?
第一次听这个公案的时候一带而过:不就是不要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人的多纠葛吗?
但时间慢慢地沉淀以后,就觉得,不太对劲。这件事情和这个认知,都很难经得住时间与伦理的推敲。
推敲1:我们看世界是否应该是这样的是非清晰,二元分明呢?这世界是否应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有无限可能的呢?
这世界到底有几季:——这真的似乎是一个非常难以确定的问题。
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雨林的部落族人或许就会认为,这一年永远就只有一季;而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兄和北极的白熊哥却认为这一年就是二季,而众多候鸟与非洲草原上的迁徙动物一样,也认为,它们的世界只有二季;很多研究中医的学者都知道,中国古代中医先贤把一年分为五季,是在夏季和秋季中还加了一个长夏季。
反正,划分的标准都是因各自不同背景和认知而不同的。这种不同的认知,到底有是非、高低贵贱之分吗?
推敲2:老夫子对三季人的态度
我认为,孔老夫子还是有大智慧的,用一句“你是对的”,肯定并尊重了对方的背景和认知。老夫子是深谙大道的人,他能包容一季人、二季人、三季人在同一空间存在,所以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人是孔老夫子。
为何这个三季人是值得老夫子尊重的呢?
首先,他求道于孔门,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其次坚持自己的既有认知,是在解惑的路上。有着非常明确的求索向上的愿力。
在路上,且在正方向——这难道不值得尊重吗?
推敲3:人与我
老夫子同时又留下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伟大哲思,作为推己及人和推人及己的同理心的考量。这明确了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三季人呢?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认知盲点吗。
那去鄙薄他人的认知盲区是我们该有的价值观吗?答案应该是清晰可见的。
推敲4:三季人的传统定义与颠覆定义
看过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人想必不少,这个部获奖无数的经典电影正是跨越了人性中所有的浮华,直击人们心里那个最重要的命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阿甘——一个智商只有75,总是被人歧视和捉弄的特殊孩子,在一般人的眼里,他应该算是一个传统意义的三季人,认知度不够,木讷,需要特殊照顾,封闭,有点偏执,有点傻劲……
但是,那仅仅是一个初始状态。
之后的整个故事,恰恰是颠覆了之前的所有种种,阿甘哥的“傻气”将他一次次推至人生的n个巅峰,难等可贵的是,阿甘从一开始都没认为那是成功,当他把一个个巅峰视作生命的常态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归零。归零是下一次巅峰的必要修行,似乎阿甘傻到连归零都不需要,就又创造了几波四季人们都难以企及的奇迹。
我们能从阿甘身上归纳出一些特质,希望这些特质能成为被颠覆了的新三季人的定义:
至简、善良、执着、淡泊、勇敢、重情……而这些特质,恰恰是我们对“三季人”传统定义要素的另一种正向修辞而已。
如果傻傻地奔跑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算是一种三季人行为的话,我宁远一直傻下去,做一个永远的三季人:一路在执着、善良、勇敢、归零……的轮回中傻傻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