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清碧的溪流,穿过九曲、龙岭、坝头、坎下、坪洄、粗滩、长潭、陂头角、马皇岽、下坪、佳蕉尾、良坝、河贡头等一长串表示着高山峡谷、激流险滩、曲折旋回、清幽舒缓的形貌、且又极具特色的地名之后,便悠悠然地流向了广东界,汇流成为韩江,最终奔腾入海。它在流经以上那些地名的这一段就叫长乐溪,以其流域为主体那块土地,就是长乐乡。
在这溪流冲出九曲回环高山峡谷长滩平潭之后,形成了一块四面环山的小盆地,这是长乐乡中的一块相对开阔平整的地方。溪流将小盆地一分为二,其顺流方向的左侧有案上、庵边等自然村;右侧有下坪、百溪头、陂头角三个自然村,现行政村名就据此称之为联三村,目前也是乡政府所在地。而下坪,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低洼平坦的地方了。这里连同对岸的几个村落,就算是长乐乡的核心区域了。
早年在回答老家地名时,常要附带向人解释大半天,是平和县的长乐,而不是福州边上的那个长乐等等。长乐这个地名好,是无庸置疑的,但不论是在前辈的讲述还是个人的记忆中,真正可乐的地方并不多。最突出的就是山、还是山。山环绕、山重叠,一山更比一山高。青山缠叠,对看风景人来说是美的。但从生存角度来看,却是艰辛困顿的代名词。偏僻闭塞,出行不易,谋生艰难。上山砍柴火、下田种庄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模式是固定的,生存状态是固化的,这便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真实写照。
由于居闽粤边界之一隅,与广东大埔、饶平为邻,是真正鸡鸣两省的地方。山高水长,路隘林深,在籍籍无名不知多少世纪之后,这个客家人聚居的小地方,却在中国土地革命史上划过一丝亮光,留下了涩重的一笔。1928年3月,在中共平和县委领导下,在这里举行革命暴动。以长乐乡农军为主体,包括饶平、大埔部分农军,共1000多人,兵分三路向当时的县城所在地九峰进攻,于8日攻占了县城,救出被捕的农友。之后,因遭到疯狂反扑,为了保存实力,农军撤回长乐,利用那连绵的群山建立起“饶和埔”根据地、打游击,反围剿,进入兵祸连结的漫长岁月。正史对这次暴动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打响福建农民起义的第一枪,是福建农民运动的先声。个人更愿意把它看作是闭锁在深山中的先民为了改变固化命运的一次尝试,至于有多少人为此改变了命运,却是难以考证了。
由于这个历史机缘,建国后,这里很早就成立了地方组织,相对于更偏僻的地方,也较早看到了一些现代文明的东西。比如汽车,在自己有记忆时就有了,虽然是山路九曲十八湾,一天难见几辆车;还有电灯,得益于长乐溪丰沛的水资源,只修一个简单水坝,一条不长的水渠,就能发电了,虽然没能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电话、广播、篮球等,因是人民公社所在地,也都较早进入眼帘。尽管这些时尚东西,离进入普通百姓家还极其遥远,但文明之光毕竟是较早地掠过这偏远的山乡,现代文明的辙痕也较早地印在了这片土地上。
若干年后,行政区划作了调整,长乐溪上游包括福塘、秀峰、坪洄、龙岭等的几个相对富裕的行政村,单独划出设立了秀峰乡。余下约一半土地则沿用了长乐乡的名号及文化传承。这些年来,老家也有了更多的变化,村与村之间路面硬化了,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多了,尽管并不看好这种房子,但毕竟告别了土坯瓦房,有了更多现代气息。城里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无线网络、WIFI等也都已覆盖。两年多后,当漳梅高速公路解决了老家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困顿时,老家也许就更近、更美好了。辛酉年春节期间,一位居住香港的乡贤好友,写了一篇“这一片山水,我心长乐”的美文,把故乡山水描绘得如仙境一般。在乡情滞,近乡情怯,离故乡越远,则觉得故乡越美,我理解和认同这种心情,也真心地祁愿,老家长乐,我心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