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歌事件又重新占据头条,这个热点下大家热闹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做人不能太善良》、《以下四种人不能做朋友》、《谁来制裁人性》等等。大部分的声音是在声讨刘鑫,也有一小部分是在做些反思,而我更想从反思的角度去想想这件事。从江歌的角度去看至少有三点她如果做到了也许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如何辨识真正的朋友、守住人际关系的界限、应激情况的情绪管理。
如何辨识真正的朋友
从小我们的父母都会说谁谁谁这孩子不错可以和他一起玩儿,谁谁谁这孩子不行以后少和他在一起,这些话有些准有些不准,但是后来再看基本上都是准的。父母说的我们一般都不会在乎,因为我们没有父母的阅历去看人识人,我们只在乎那个孩子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好不好玩儿,他当时对我好不好。记得小时候,一起放学回家的小伙伴里有一个得了“红眼病”,传染性特别强,大家都离他远远的,就我特别仗义,依然和他一起走,结果不出意外的也得上了。现在想想那不是仗义,那是傻,因为表达关心和陪伴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很多时候交朋友都是以情绪情感为判断基础的,但是其实如何去辨识一个人却更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他这个人是不怎么样,毛病也很多,可是对我很好啊。其实大多数人也都这样过去了,最多很多时候给心里添点堵,日子长了看清楚了关系也就淡了。但是,一旦这些人摊上什么大事那影响就大了,比如找你给他做担保啊,又比如找你帮他强出头啊什么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搭进去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人压根儿是不能当朋友,毕竟老话儿说的话“不看人对我,只看人对人”。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当朋友也很简单,看他在日常的做人做事是否符合整体平衡的原则——“我好、你好、世界好”。大多数时候能够照顾到这一点的人就是可以值得做朋友的人。反过头来看看江歌出事前和刘鑫交往的那段过程,基本上都是刘鑫为自己考虑,江歌为刘鑫考虑——收留她、不报警、代替她面对陈世峰。如果江歌能够早点对朋友作出一个更正确的判断也许选择会不一样吧。
守住人际关系的界限
界限这个词在我们的文化里其实是很模糊的,不然也不会有“越俎代庖”这个词儿。最典型的就是那个段子——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人际关系界限的突破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以及在我们的日常其他的人际关系里随处可见。比如在亲子关系里很多家长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啥事儿都不会做。可是回头再看看,造成这种情况的恰恰是父母突破了孩子成长的界限,替代孩子做了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儿。还有在其他的人际关系里我们常见的“好心办坏事儿”,大多数都或多或少的可以找到突破界限的行为。所以,界限这件事儿在人际交往的过程里是很重要的。守住界限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保持尊重,因为只有内心里能够保持尊重,我们才能分辨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我们也才可能做到守住界限。而守住界限不仅仅指人际关系的界限,还包括守住我们自己能力的界限,非要打肿脸充胖子最终难受的是自己。我们再来回头看看江歌事件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起因是刘鑫和陈世峰之间的情感纠葛,现在再仔细想想也许他们之间还有更多不被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纠缠,相信江歌也不会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和事都有他们的因果,我们不可能都看得到看得透,正所谓“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守住自己的界限,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应激情况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还是很难做好。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里面总是会因为情绪的一时冲动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比如我们常说的“激情犯罪”,陈世峰如果没有预谋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属于“激情犯罪”。所谓的情绪管理根据百度的标准解释就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认识、处理、协调和控制。情绪管理其实是一项能力,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体察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当然也包括别人的。其实我们传统文化里通常会采用压抑的方式来处理情感,尤其是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比如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不要哭,不要发脾气等等。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不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更谈不上情绪的调节了。就好像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自己难过,但是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一样。当我们的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当我们在人际关系里因为激烈的情绪造成冲突时该如何应对和化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部分。当江歌遇到偏执到发狂的陈世峰,如果她懂得怎样去化解当时紧张的情绪氛围,他的愤怒能够慢慢的平息下来,也许三个人的人生又会是不同的结局吧。
其实,我们都不太注意人际关系交往的那些我们需要思考和学习的部分,大多数人都是凭着自己过往的人生积累和形成的认知跟随内心的感受去做,殊不知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做的更好,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愿离开的人得到安息,而我们所有的人能够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