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3 11:02:01
好像是从大三开始,自己就养成了阶段性总结的习惯,最佳的时间是寒假和暑假,因为一旦到了这个时期,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宣告某个阶段的结束。所以,这个寒假也应该无一例外。而迟迟拖到现在才动笔,不知道是拖延症,还是自己不敢直面某些东西。
思绪慢慢回想,从2013年8月份开始。
毕业季。还没来得及过度伤感,日子就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了。彼时自己还是一个不愿意闲着的人,喜欢给自己安排许多事情,不希望自己浪费时间做无意义之事。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一个不喜欢和大家玩的人,相反,我特喜欢和朋友们玩。我将此视为朋友间友谊的增进,所以时不时作为小团队的带头者组织各种玩乐之事。更何况在毕业季玩乐本就应该是正经之事。6月,7月,8月,仅有的3个月被我安排得紧紧凑凑--在新浪每周四到五天的实习,从早忙到晚,年级毕业活动的总负责人,班级毕业活动的发起者.....每日在新浪下班后,自己打了鸡血似的在人人网上发布毕业活动宣传日志;东拼西凑把自己的时间挤了三天出来参加了班级毕业长白山之行。虽然每天很累,但是我是开心而充实的。因为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一直计划的大公司实习)和自己喜欢做的事(为我喜欢的大物院尤其是09级奉献自己的力量)。由于要继续实习,我成为了毕业季滞留在学校的人,送走一波又一波离开不回来的好朋友,还没来得及过分伤感,便继续朝九晚七的上班了。
8月中旬,实习离职,一个阶段宣告结束。我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大公司实习的计划,收获了期待收获的和意想不到收获的。给自己挤了十多天回到重庆,这可能是自己从小到大最短的暑假在家停留时间。但这段缓冲的日子是必要的,因为我一向不希望毫无准备就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随着研究生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原本踌躇满志的我也紧张起来--我会遇到怎样的室友?还能遇到之前那样的好朋友们吗?听很多人说非土著跟我们会有很大不一样,是真的么?开学前3天,接到学院老师的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我特别开心,似乎从小到大自己都蛮在意这类reputation的。而念了大学,做完学生会主席,球队队长,班级核心组织者,年级毕业活动带头人......得到一个个荣誉--市优秀学生干部,市优秀毕业生后,还幸运的得到过奖学金,这种“在意”也越来越强烈。有时自己会想:我不是一直都是不自信的么,不是一直都“标榜”自己从大一到大四完成了由自卑到自信的蜕变么,那为什么骨子里一直都认为自己应该要做到比大多数人优秀。虽然自己总是不愿意在一大堆人中做光彩夺目的那一个,却想做人人都知道的那一个。这是一种矛盾心理吗?
9月份,开学。
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搁浅一切社会工作--不再参加学院工作,不再在叮当剧团上耗费精力,不当班级干部,总之不参与新的组织与团队。专注学术,尝试科研,力争学霸。与此同时,去了解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不过后来社会学课程并没有坚持旁听下来,倒是看了几本关于中国劳工,中国建筑工人的书籍)。XX姐说的对,我总是纠结于一些小事,并且再三纠结--对于自己是否能一边学好基础课程,一边看文献这个问题从学期初纠结到学期末,最后因为期末时间实在太紧张而作罢。
于是,我开始了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未有过的学期状态。想想以前的自己从来闲不下来:同时handle几件不同的大事,几个不同的团队(大一刻苦学习避免挂科,每周羽毛球队排球队训练,策划班级各种活动;大二独当一面做体育部部长,更独当一面做班级活动,当上了羽毛球队队长,当然还有更深更虐的学习与之相随的跌倒谷底的成绩;大三学生会主席--各种应酬,活动,亲力亲为,与此同时开始的彻彻底底的纠结人生,尝试了艺术领域后又回到原点;大四去支教,去做公益,去实习,去重拾对物院09级对4班的激情......而现在,我却挑了这些年做得最少的也是我最不擅长的事来做。
怎么形容这段经历呢,如果以人最直观的感受来形容,那就是“不开心”。我为什么不开心?得好好整理思绪,列出我不开心的理由。(见另一篇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