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只有两天时间。上班时碰见同事,大家问:“你不是去上海了吗?怎么这么快就来上班了。”“哦,我就去了两天。”“时间真够短的。”对方多(象征性地)语带惋惜。我突然觉得,原来时间在不同人眼中,样子竟然真的不同!我就觉得在上海的两天时间,好像过得很长,很丰厚,很有质感。
想想自己也曾对工作间隙去短期旅行的同事表示过惋惜。好像替她能有机会出去但“迫于工作无奈”而“没玩过瘾”感到不值。当然一部分也出于“寒暄”需要。现在换我站在对立的角色里,发现这竟是一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
如果说,时间按照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这样过,自然别说两天,一个月可能也会觉得苍白而短暂。因为回头想想,好像想不出什么特别时刻,有过什么特别事情发生。就如同我们经常回答别人问候时的一句话:“最近过得怎么样?”“就那样吧,不好也不赖。”(In English:How are you recently?Just so so.)我想在做出这样回答时,发声者的大脑多半怕是一片空白。如果生活的所有过程都涵盖在一句Just so so里,当一生完结时应该会感到不甘吧。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别人的工作环境温馨,别人的家庭生活和睦,别人的生活条件优渥,别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别人的孩子听话上进,别人总是赚钱有方......而回头对比我们自己,生活环境脏乱差,脏衣服攒了一堆不想洗,锅碗瓢盆还堆着上一顿的,懒得做饭,不吃是省和减肥,叫外卖是快捷方便。有人用下班后的两小时慢慢积蓄着成长的力量,用早起的一小时健壮自身体魄,可我们自己还是更愿意在夜里多追几集剧情,在早上多睡一会。向外看的眼睛一刻不停,看向自己的眼睛却失明了。
有句话一直很励志:“You are what you eat.You are what you read.You are what you think.”这句话之所以打动人,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强调:你是如何利用时间的。李笑来说,要把时间当作朋友。可怎么才算是朋友呢?一味索取成果或者没有得到收获就抱怨,这不是朋友。好的朋友必是双方的付出。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亦如此,只有你选择怎样度过时间,时间才会慢慢给你想要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公平”。
而开始这样一段与时间的关系之前提,是需要你可以静下来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我知道这种话听起来像说教,因为你不去行动和改变时,听什么都是说教。)怎么对话?你甚至静不下来,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也听不到心的声音。我以前不大相信这个的,因为在自律和变美好这条路上我从来没走下来过。我也不大相信别人说的妙法良方,因为对我都无甚收效。可我还是没放弃自己,至少在理智的时候,而我现在通过自律让自己尽可能多的时间去保持觉知和理智。
我的改变也许是因为冥想。虽然这可能说起来更加难以描摹,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依葫芦画瓢,我一点点去做,或许现在开始稍稍起效。有时候当我们下了一个决心,以为这样可以鸡血满槽开始大刀阔斧的自我改造时,往往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半途而废。因为它治标不治本。你的思想意识还没有转念,行动是无法因为肾上腺素突然飙高而持续到最后的。你需要一个温柔的力量,通过提升自我觉知去慢慢指导自己应该做的、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在这个话题的开始,我本只想谈论时间的长短与薄厚。但在探讨过程中,却发现应该在提出论点之后,谈谈方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我发现,让人可以变得思想更灵动、精神更充沛、心灵更敏锐的方法,是去冥想、禅修。虽然我资历尚浅没有更多经历来分享,但是通过冥想让自己静下来,试着面对真正的内心,是我们每一个人该去做的日常。
拒绝Just so so的人生,可以尝试从冥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