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俗称蠓子虫、火蠓虫、响虫。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
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三种:褐飞虱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和为害最重,白背飞虱次之。
褐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型。全体褐色,有光泽。
长翅型体长(连翅)4~5mm;短翅型雌虫3.5~4mm,雄虫2.2~2.5mm,翅长不达腹末。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线。后足第一跗节外方有小刺。深色型腹部黑褐色,浅色型腹部褐色。雄虫抱器端部不分叉,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第一载瓣片内缘呈半圆形突起。
卵:香蕉形,乳白至淡黄色,卵粒在植物组织内成行排列,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等平。
若虫:共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第3、4节腹背各有1个明显的山字形浅斑。若虫落入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线。
国内外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
褐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产稻国。
白背飞虱: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埃及、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
灰飞虱: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欧洲,北非等地。
国内分布
3种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
白背飞虱:为广跨偏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
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危害
(1)成、若虫刺吸危害。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黄塘”或“塌圈”等。
(2)雌虫产卵为害。
(3)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4)传播植物病毒病。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等;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灰飞虱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等。
食性
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要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化学防治
应用药剂防治要采取“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防治适期是2龄若虫盛发期。
常用药机有:扑虱灵(噻嗪酮),在低龄若虫盛期喷雾,药效长达1个月,且对天敌安全,是防治稻飞虱的特效药。异丙威(叶蝉散)、速灭威、混灭威等。
水稻生长后期,植株高大,要采用分行泼浇的办法,提高药效。施药时,田间保持浅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