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史之乱,将大唐的繁盛拦腰折断,不仅失去了昔日威震四海的声望,连京师长安,都成了外敌攻击的目标。
唐朝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吐蕃人趁机拥立广武郡王李承宏为帝。
李承宏是谁?唐朝皇帝里有这号人物吗?
悦史君认为,可以说有,因为他确实当过皇帝,官修史书有明确记载:“蕃、浑之众入城,吐蕃宰相马重英立承宏为帝”;也可以说没有,因为他并没有出现在唐朝皇帝列表里,后世史学家也没有拿他当正统皇帝看待。
而造成如此尴尬处境的原因,就在于他天子前面的“月半”,也在于他家坎坷多难的三生三世,更在于他遇到的致命克星——享有“再造唐朝”盛誉的汾阳王郭子仪!
李承宏爷爷的苦:老妈太强大
李承宏的爸爸是邠王李守礼,爷爷是章怀太子李贤,而李贤的爸爸则是唐高宗李治。
身为唐朝皇室嫡派子孙,按正常的发展逻辑来说,李承宏应该从小锦衣玉食,长大后做个尊贵的藩王。
事实恰恰相反,李承宏过得很不轻松,甚至可以说,从他的爷爷李贤开始,日子就过得战战兢兢。
原因只有一个,虽然李贤的父亲是唐高宗,可他的母亲却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贤担任太子期间多次监国,能力得到唐高宗和很多大臣的认可,但偏偏与母后武则天政见不一,两人的关系非常紧张。
更要命的是,因用偏方治好唐高宗头疼病的术士明崇俨,利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信赖,曾对武后说
“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则天的第三子,李贤的七弟李显)貌类太宗”
又言“相王(武则天的小儿子,李贤的八弟李旦)相最贵”
这些挑战李贤太子地位的话传出后,李贤特别愤恨。
唐朝仪凤四年(679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则天因此怀疑是李贤所为。
唐朝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派人揭发李贤谋反,并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
唐高宗想要宽恕这个爱子,但武则天坚持大义灭亲,于是李贤最终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他的七弟李显继任为皇太子。
当时,李承宏的爸爸李守礼才9岁,也只能跟着父亲李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苦生活。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幽禁数年的庶人李贤被流放到更加偏僻的巴州,12岁的李守礼也跟着一起去,日子更加难过。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李贤的两个弟弟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先后被母后武则天扶立为皇帝,但一个被废一个被软禁,大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武则天手中。
唐朝文明元年(684年),为防止可能出现的谋反隐患,武则天命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校检李贤的住宅,年仅29岁的李贤被丘神勣囚禁别室,逼令自杀。
李承宏爸爸的罪:奶奶不松手
李承宏的爷爷李贤自杀时,李承宏的爸爸李守礼才13岁,孤儿寡母在巴州的处境越发艰难。
唐朝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的爵位,14岁的李守礼得以跟家人返还长安,并被祖母武则天进封为嗣雍王(郡王爵位),授太子冼马官职。
然而,由于武则天有心篡夺李唐天下,李唐宗室都被普遍压制,李守礼更因父亲李贤有罪,常常遭到杖责。
唐朝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年号为“天授”,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皇帝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
就在武则天以周代唐期间,李承宏出生在嗣雍王府,但他完全没有小王子的派头,甚至不如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宰相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下,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并复立为皇太子,李旦被复封为相王,兼领太子右卫率。
这时,武则天针对李唐宗室的迫害暂告终结,李守礼也重获自由,改授司议郎中,居住于长安城西的兴化坊内。
李承宏爸爸的乐:叔叔侄儿都照顾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禅位于皇太子李显,李显复位称帝,复国号为唐。
唐中宗李显复辟后,追赠六哥李贤为司徒,侄子李守礼被授予光禄卿,与使者前往巴州迎回李贤的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唐朝景龙四年(710年)五月,55岁的唐中宗驾崩,遗诏视李守礼如皇子。唐中宗的幼子温王李重茂被韦后立为皇帝,史称唐殇帝。
唐殇帝李重茂按照唐中宗的遗命,进封李守礼为邠王(亲王爵位)。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李贤的遗孀房氏病故,唐睿宗李旦下令追加皇兄雍王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并加授侄子李守礼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幽州刺史、单于大都护。
唐朝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加封李守礼为司空。
唐朝开元年间,李守礼历任虢、陇、襄、晋、滑等六州刺史。李承宏则被封为广武郡王,秘书员外监,又为宗正卿同正员。
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70岁的李守礼薨逝,唐玄宗恩制加赠太尉,陪葬乾陵。
见证郭子仪传奇:唐朝的柱石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所向披靡。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唐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最后到了成都才停下。
皇太子李亨没有随行,而是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正在河北前线平叛的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权充朔方节度使、御史大夫郭子仪率军奔赴灵武,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河西节度使的郭子仪,作为中军副帅随唐肃宗的长子、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率军一战收复长安。
同年十月,东都洛阳也被收复。唐肃宗从凤翔回到长安。
同年十二月,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郭子仪因功加封司徒、代国公。唐肃宗慰劳他道:
“国家再造,卿力也。”
此后,郭子仪因受到宦官鱼朝恩的嫉恨,受到唐肃宗猜疑,兵权被剥夺。
唐朝宝应元年(762年)二月,唐肃宗迫于严峻的反叛形势,不得不再次起用郭子仪,拜他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驻守绛州。
在郭子仪的镇抚下,河东地区很快平定。
在此期间,李承宏目睹了郭子仪的威力。
吐蕃之乱:稀里糊涂当上皇帝
唐朝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去世,唐肃宗病危。张皇后阴谋废立太子,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抓获,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
随后,皇太子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人拥立为帝,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为把握朝政,多次挑拨唐代宗和郭子仪的关系,郭子仪被罢免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之职,再失兵权,充任肃宗山陵使,督建皇陵。
唐朝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唐代宗安心了,唐人都在欢呼,大诗人杜甫也写下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诗句。
然而,由于平叛消耗了唐军太多的精力,守备空虚,吐蕃趁机大举入侵,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造成又一次大危机。
唐朝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兵临长安城下,唐代宗逃到陕州避难。
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把没来得及逃走的李承宏立为皇帝。
李承宏刚开始很害怕,后来一想,如果不是太奶奶武则天的影响,这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也就心安理得地坐在了宝座上。
美梦昙花一现:只因郭子仪太强悍
就在李承宏飘飘然之际,一个唐代宗方面的消息,让他五雷轰顶。
原来,关键时刻,唐代宗仓促起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唐代宗的长子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此时郭子仪麾下只有20个骑兵,他想奏请召集各地军队,但被程元振阻止。
李承宏不知道郭子仪的窘境,但他知道,那是汾阳郭子仪!
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虚虚实实来反击吐番,一方面派人在长安附近白天黑夜闹腾,让吐蕃兵不得安生,另一方面又派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
“郭令公自商州将大军不知其数至矣!”
吐番人受不了惊吓,也早就知道了郭子仪的威名,撇下李承宏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
郭子仪率众入城,陷落15天的长安城被唐军收复。
郭子仪将李承宏抓获后,送往唐代宗所在的陕州(今河南陕县),唐代宗没有重责李承宏,只是将他的广武王之位废黜,流放到虢州。
同年十二月,唐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唐代宗慰劳郭子仪道:
“用卿晚,故至此。”
并赐郭子仪铁券,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不久,一无所有的李承宏在绝望中死去。
悦史君点评:李承宏的命很苦,由于爷爷的罪过,他还没出生就注定了坎坷。
而他也是幸运的,在唐中宗第二次登基、恢复唐朝后,一家人迎来心思,并在“开元盛世”期间,得到了高官显爵,雍容华贵。
可安史之乱开始后,唐朝不再安定,李承宏在动荡中,被吐番人挟持当上皇帝,有了侥幸,可汾阳郭子仪的再一次出现,让他失去了一切。
不过,历史匆匆留下一笔这位既胖又只当了15天傀儡皇帝的“月半天子”,也成了李承宏一生最短暂的辉煌和耻辱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