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昨天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幼儿学龄初期的品质和冲突,妞儿一如往常的看ipad上斑马英语的内容打卡,到了跟读环节,今天的内容突然从单词和词组,变成了并不太短的句子,而且之前没有分解读词,小家伙上来就开始懵圈了。当时我在隔壁,听见她读了三句都没有拿到三颗星星,我经过她身边的时候,她情绪立马就崩了,边哭边说:“太难了,我不会”。赶紧抱着开始安慰,整理了一下我的思路,当时我说的是:“确实很难,我陪你读”,小家伙还是很悲伤,说自己学不会。然后我告诉她,小孩子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从什么都不会来学习任何东西,比如刚开始两只手配合练琴的时候难不难?她点点头,接着我说:“现在是不是学会了,觉得没有那么难了?”她又点点头,我说:“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两只手同时弹琴,而且两只手弹的曲子还不一样,很厉害?”她终于不哭了,点点头,但还是不想读今天的句子。于是我继续抱着说:“你小婴儿的时候什么话都不会说,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喊,现在都会说这么多话了,是不是觉得不敢相信?这次的句子是挺难的,我陪着你一起读,你跟着我小声的出声就好了。”妞儿就嗲嗲的跟着我小声的读着,先给她分解了单词和词组,再一点点组合,虽然还不能完全掌握,会忘记里面的一两个单词,但是已经可以平复情绪再去尝试了。
昨天这次经历,感受到小孩子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得自尊自信的品质,每次评分满分是一种鼓励,但当这种外化的鼓励或奖励一旦遇到挫折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自己做不到的内疚感,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孩子,会更加在意。遇到挫折是去挑战还是回避,和挑战成功的次数所带来的奖励关系较大。这种最初的学习是比较典型的,可以反映这种品质和冲突过程的例子,而在日常的行为中,比如自己穿衣,剪纸等动作的完成,都能看出幼儿主动探究的倾向,和害怕失败的心态。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的去保护这种探究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要过早的去干预,那是包办替代;也不要否认孩子认为的难度,对成人来说非常简单的事情,对幼儿都是成长的挑战;当出现孩子自己应对不了的挫折情绪时,尽可能及时给予支持,协助克服困难,分解目标,寻找方法,让幼儿平稳过渡到可以独立探究学习的学龄期,去体会勤奋的乐趣。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