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翻着手机上日历,已经12月1号了。平日里不知不觉,但是一眨眼就到了年尾,离2016年结束也就只剩下30天了。最近和朋友们聊天也都会感叹:这一年过的飞快,都干了些什么啊?
略略一想,好像一年下来都没干什么,浑浑噩噩的,就像混过来似的。
再往前想,一年又一年都是时间黑洞,前年、大前年好像也没干什么,都就这样过来了,上涨的只有年纪和更加坚挺的胡渣子。想完了有些沮丧,更有点焦虑,感觉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一年下来,基本没怎么折腾,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感觉已经提前进入了老年时代,哪里会有什么大事啊,朋友都是摇头叹息,我深以为然。
日子终究是平淡如水的,波澜还是少数,不过一两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大抵还是有的,比如计划看的书完成了一半了,总比没有看好,再比如闷骚表演过头了,把戏演砸了,提高了情商,还比如重庆话说的好多了,虽然还是不太喜欢,也比如公共讲话更能控制情绪,没那么紧张了……
这样一想,也还不错,至少一年没有完全白过,多少还是有些收获。
当然也许确实做过一些事,只是时间久远或是藏入了间隙,记忆却不是那么清楚了。
我们的大脑在思考上有巨大的潜力,但是记忆却并不可靠,很多事都会被它莫名其妙的忽略掉。所以,如果有所记录,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纠结了。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人很容易陷入到环境中去,被环境所影响,周遭如何,会不由自主的拿来对比,然后坠入其中,随波逐流,对于自己想要的,想求的,不甚坚定明了。
写日记是一种审视自己的好方法。虽然不写也没什么坏处,但是写的话,有个记录,有个见证,没事翻翻,看看以前的自己,总比空想来的可靠。很多人发微博、朋友圈,看作是对生活的记录,但是那些终究是写给外人看的,那些重大的转变、人性的黑暗以及不足为外人道的那些结痂的伤痛,只能自己去直面。
写日记也有些年月了,但是并不是每日都写,去年坚持的较好,今年不太好,中间空了3个多月没写,就算有写的日子里,也是断断续续,没有连贯上。日子一旦没有冲劲儿,就容易陷入僵硬中难以自拔。
最初写的时候,像是写流水账,早上几点起床,上午干了什么,下午干了什么,晚上干了什么,然后几点睡觉,后来更倾向于针对一天中的某件事或者几件事,梳理一下心得,谈下体会,也可以说的得失。现在写日记,更多了些随性,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前面在写今天的事,突然想到点什么,也就随手添加上去,反正给自己看,语句是否严谨,措辞是否得当,没有计较。
开始写日记,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当时看了百家讲坛的曾国藩系列后,大受鼓舞,又跑去买来曾国藩家书看,一时心血澎湃。“无一日不读书”、“节劳节欲节饮食”、“日讯十二则”、“30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去世”,觉得实在太正能量了,好像下一个牛逼哄哄就会是我了。
最开始只是一时激动,后来发现确有好处,也就维持了下来。开始是一些短句子,发发空间,发发博客,后来写的多了,慢慢变长句,最后慢慢长了长文,但是发出去的就很少了。
去年翻看自己以前写的QQ空间,感觉当时自己就像个傻子,看的脸红,赶紧把前面写的所有东西都给删了,才松了一口气,都是黑历史,但是今年看去年写的东西,感觉傻子好像又复活了。
人就是这样,不断的犯错,不断的修正,多纠缠几次才能真正战胜自己。只有在记录面前,人的记忆才会真正的无地自容。单纯凭借着想象,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总不免会多几分理想化和浪漫化。
写日记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吃饭的时候还可以看电视,走路的时候还可以玩手机,上厕所的时候还可以看报纸,想都不用想,到了该做的时候,顺其自然就要去做,不做还不舒服。
习惯的养成是艰难和痛苦的,最开始必须逼迫自己去做,而且又没有可以立竿见影的好处,很容易半途而废,但是当熬过的那段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那些好处又不足为外人道。
习惯是个好东西,带着一种惯性的力量。
2017将至,是否应该有些新的改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