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微雨濛濛,飘落的法桐叶,有点湿润,有丝透亮,秋的寒丝毫不能阻挡我们学习的脚步。我们一行人满怀期待,早早到达陕九学校等着活动开始。
今日课题为《范进中举》。这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文中通过对比、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主要手法是讽刺,一是讽刺像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像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举”前,穷困潦倒,难以生存。(略写)
具体写了三件事:
1、进学归来。(详写)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科举制度是那时的读书人脱贫致富的惟一追求。范进就是一个典型。尽管家徒四壁,他也不愿意做别的营生来解决一家的温饱。他一心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50 多岁才好不容易进了学,中了个秀才,秀才除了只是他往上爬的一块垫脚石外,不能给他带来其他好处。
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他说什么“如今不知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然后就教他怎么做人:“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是要立起个体统。”什么体统?一言以蔽之,就是欺贫爱富。
2、借钱赶考。(详写)
要想改变穷困潦倒的地位,只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一官半职,才会带来荣华富贵。范进去找他岳父借钱参加乡试,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连带骂他“那老不死的老娘”。真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他这样对待范进也不奇怪,因为范进参加了无数次考试,到胡子都白了才中了个秀才。因此,他认为,范进要中举人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借钱给他是“去丢在水里”。还骂他“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什么刻毒的语言都骂了出来。这里是在为后文中举进行蓄势,作铺垫。
3、乡试归来。(略写)
范进还是决心去参加乡试。文中没有写范进参加乡试的过程,就直接写他乡试归来的情景:“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其老母“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要是这次再不中,真不知道这一家子如何生存下去。这里是继续为下文蓄势,作铺垫。
第二部分:“中举”后(详写),贺客盈门,富贵可待。(详写)
具体写了5件事:
1、喜从天降(详写)。
“黄天不负苦心人”,范进终于中了举人。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当邻居告诉他这个喜讯时,他不敢相信,以为是哄他玩的。
当听说范进中举了,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对范进是口称“贤婿老爷”。他见范进“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夸张)那种卑躬屈膝的样子多么可笑!到了家门,他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那种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架势,简直是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2、喜极而疯(细致描写)。
当范进看到喜报时,确定是真的中了举人,这怎能不叫他欣喜若狂?于是,他疯了。文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发疯的情景,又可怜,又可笑。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他54岁终于考中举人喜极而疯的丑态: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一“看”,一“念”,一“拍”,一“笑”,一“道”,多么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的狂喜状态啊。可是,他喜昏了,“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被弄醒后,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他的命运从此可以改变了,好运就在前头,可以脱贫致富,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向他招手了。
他“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形象多么滑稽可笑而又可悲啊!
3、岳父治疯(夸张描写)。
这时的胡屠户与从前简直是判若两人。众人劝胡屠户去打醒范进,治好他的疯病。他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为了让女婿醒过来,他“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把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他“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看到这里,真是叫人忍俊不禁。一副前踞后恭的丑态跃然纸上。过后,他还“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夸张)
他这时却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他完全忘了,当初他是怎么作践范进的。多么辛辣的讽刺啊!
4、众人贺喜(略写)。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举前,范进一家濒于绝境,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可是,一旦中举,就不同一般了,四邻纷纷相助。“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世态炎凉,可见一斑。
5、乡绅送礼(详写)。
就连城里的张举人也登门相贺,套近乎,拉关系,称兄道弟,不仅送了五十两银子不说,还要送三进三间的房子给范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他何以如此慷慨?感情投资也,政治投资也!为了日后好互相提携,互相勾结,同流合污也!一幅世态炎凉的众生相刻画得多么淋漓尽致啊!
窥一斑可知全豹。本文虽然只抓住两个生活片断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范进的一生和整个社会的风貌。
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是天壤之别。文章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样的大块头,该如何下手呢?
只见张宏老师稳稳走上讲台说道:“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学了一课时,我想先了解一下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找到这堂课的起点。”寻找课堂的起点,其实就是在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看似风轻云淡,实则出手不凡!语文课,在他的眼里早已去奢去华,回到了最本真的原点。
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张宏老师会如何引领学生去感知人物形象呢?
他聚焦课文第五自然段,以“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中了!中了!”三句人物语言为支点,破译了范进的人生密码。第一句“噫!好了!我重了!”一层读,学生自读谈感受;二层读,放慢语速谈体会;三层读,联系上下文读;四层读,注意感叹词“噫”说理解;五层读,“我中了”重音选择说心理;六层读,师生共读悟深意。之后追问后面的句子都少了什么,尤其是第三句少了“我”,他点拨道:“我”丢失了,此时的范进忘记了一切,迷失了自我,不疯才怪呢。从范进看到捷报开始,边读边品,没疯------半疯------发疯,他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心理变化轨迹。至此,一个活生生的范进展现在大家面前。真可谓“读”功了得啊!之后,顺着人物语言,屠户的千古之骂、千古之捧水到渠成。删繁就简的文本处理,大胆巧妙的内容取舍,不禁令人为之赞叹!我们从中品到了醇厚的语文味。
黄厚江老师说:“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本色,是我当时想到的最能表达内心感受的一个词了。回归本色,站在语文的原点,语文课有了真正的起点。细细回味,收获何止于此啊。
1.简洁干净尽显本色。李镇西老师说:语文教育其实很朴素。黄厚江老师说:精彩的好课都是简洁的、干净的。这节课没有热热闹闹的讨论,没有此起彼伏的掌声,没有绚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故事再现的视频,这是一节干干净净的语文课,这是一节纯纯粹粹的语文课。寻找课堂起点,聚焦课堂重点,多么大气而又简洁的思路啊。
2.自我建构功力深厚。张宏老师曾说好课第一要看教者的教材解读能力。即是围着名家思路走,围着教材教参走,还是能在素读裸读文本基础上,读出教出自己的文本解读。“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先能“教好教材”,教好教材的前提是拥有较强的教材解读能力。他说,拿到课题的时候,他反复素读课文,范进没疯,他已经疯了。他将小说主旨提炼到叩问人性,范进就是一面镜子,把所有人的原型都照了出来。这就是人性的扭曲,而不仅仅是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
3.核心素养师生共筑。李镇西老师说: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张宏老师首先关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以学生为课堂核心,逐步展开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读文、品词、说句、论世,环环相扣。结课时如此设计:假如众人看错了榜,范进并未中举,又会如何?请学生进行补写。语文走进了生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在无形中得以培养,真称得上是匠心独具。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向张宏老师学习的同时,我反观自己的课堂。如果要再上这课,我该从哪里切入从何处选点呢?课堂该聚焦在哪里呢?反弹琵笆行不行呢?新的突破口就在前方,在文字里出生入死该是吾辈之毕生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