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军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技术,由军政部主持在贵州修文县的扎佐筹建一个陆军演习场。该演习场全称为“军政部扎佐陆军演习场工程处”,直属军政部管辖,成立于1941年冬,结束于1945年夏,处部设在贵州修文县扎佐区马家桥。由黄埔军校六期生、随后又留学英国的龚愚担任演习场场长兼工程处处长。1943年龚愚他调,派谢肇齐接任。谢也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留学英国的。1943年青年军106师刘安琪部也移驻马家桥,渐渐的马家桥就发展成贵阳附近驻军所在地。演习场范围,起自修文县城,经阳明洞、马家桥、扎佐以北,沿着到重庆的公路以迄息烽。起初还担负扎佐迄息烽段公路的保卫工作。
扎佐演习场创建不久,参谋总长何应钦,军训部部长白崇禧都曾到此视察,观看官兵表演战术动作,都表示非常满意。作为国民党机械化部队先驱的机械兵监徐庭瑶更是大力支持,允许把机械化学校的练习团团长谢肇齐,和两个营长及好几个得力助教,都调到演习场工作。
这个演习场的干部主要来自龚愚的炮兵55团和谢肇齐的机械化学校。团长以上干部都是军校、陆大毕业和各国的军事留学生以及华侨。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机关,还有苏联顾问,他们曾建议成立一个步兵试验团用以研究抗日战术,这个团成立后编制很大,一个团就有4500人,也隶属于演习场里。
演习场原拟建在重庆,但当时陪都附近人烟稠密,找不到适于作演习场的地方。后乃拟定了扎佐。原计划是在这里修建一个可以容纳一个师人员演习所用的营房,进行大规模演习,使官兵都得到锻炼。为此演习场还要配备一个步兵团以供演习示范之用。演习场成立后,军事领导机构规定从比较精锐的部队中,如胡宗南部、宋希濂部、杜隶明部、孙元良部、关麟征部、汤恩伯部等,抽调一部分军官,按次序分批到演习场参观学习,接受战术、技术指导。回防后,即以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其本部队的官兵。
设立演习场的目的虽是为了练兵,但实际却有在将来扩编成一个师建制的企图,因此处部编制,基本上仿照司令部的编制。部处有处长一人,副处长二人,有设计(相当于参谋)、工程、总务、经理、会计、文书各科及军械员、医务室、处特别党部、模型工厂、农场等;处部直属部队有一个山炮连、民工连、通讯连。另直辖两个团,一为步兵试验团,这是后来采纳苏联顾问建议而成立的,全员4500人。团直属部队有:特务排、搜索排、战防炮连、工兵连、通信连、辎重连、卫生队。另辖三个营,每营编制与国外相似,满员有逾千余人。另外还在重庆、贵阳设有办事处。
演习场除训练干部,派员赴省外接兵,并在有人参观访问时担任表演示范外,还编辑出版了两册书,一是谢肇齐编《步兵轻重火器》,一是柴钊编《小部队战术》。
1944年11月黔南事变时,扎佐演习场官兵奉汤恩伯急令开驻贵阳郊区防守,十二月初何应钦来筑时曾拟将演习场扩编为一个师,但蒋介石未允许。后奉命编入29军91师王铁麟部。于1945年元旦开赴贵州大塘改编。演习场基地改编为黔桂湘边区总教导队。处部则于1945年夏季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完全解散。
按照我笔者个人理解:该演习场作为国军大后方,一座集汲取西方先进经验,以及抗战实践的战术和技术革新的试验演兵场。注重日常试验数据的积累论证及中央和各部队的现场观摩。既有进行精锐部队模范试点的意味,也有探索编制改革、机械化革新、协同兵种作战等研探的职能。对于国军正面战场的推进起到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资料:《贵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28辑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8
《贵阳文史资料选辑 第16辑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5
莫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