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出仅存的一张母亲的照片,这张照片颜色暗淡,上面有一道道折痕。照片里,她面露微笑,双手放在腰间笔直的站着。我对她这个年龄的生活一无所知,唯一可以考证的是在照片的背面模糊的一行小字:1986年拍摄于清平镇淑华文化广场。根据她的出生日期我知道她那年22岁,而我只有3岁。我知道淑华文化广场位于清平镇永华大街。
照片里:母亲看起来青春时尚,面带微笑,像是舞台剧的女主角般耀眼夺目;她乌黑的短发、小卷,像刚刚炸开的爆米花;尤其是她那会讲话的双眸,有一种特别的魔力。那一刻的她被永久的封存在我的回忆里。
我常常对着母亲的照片发呆,仔细的观察着她的每一个特征,对着镜子对比我们的相似之处。除了眼睛,鼻子、嘴甚至脸型都不像,也包括性格。在母亲离开家的那几年里,我时常将自己锁在屋里,整夜回想着她的模样。每当夜深人静时,母亲甜美的微笑总浮现在我的眼前。甚至听到屋外的声音,就站起身望向窗外,期盼她归来。
我经常发呆到黎明,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因为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漆黑的夜晚,带给我的是恐惧、思念和期盼。我和母亲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她在20岁时失去了母亲,她吸烟、酗酒、逃婚,她也非常有主见,家对于我俩来说都意味着不安、危险和丑恶。和我一样,母亲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安、恐惧和暴力中,而我每太都要为离开父亲,远离这个令人厌恶的家发愁。
每当看到母亲接孩子放学时,我似乎感觉母亲正用她的微笑温暖着我。每当此时,我都会泪流满面,接着追一个陌生的背影跑很久,直到精疲力竭。无奈的蹲在地上,有小手擦干泪水,颤抖着瘫倒在地上。
我努力不去回忆和幻想母亲的美好;上学时,忙于功课,我尽力不想她;回家时,洗衣、做饭、学习,尽力填满空闲时间,担心想起她;睡觉时,我一遍遍强迫自己不去想她,但几乎每个寂静的夜晚,泪水都会浸湿被子。唯独看到孩子与母亲温馨互动时,我克制不住自己想她。每当见到她时,我好想抱紧她,不让她再离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