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中秋,在我看来是真正的“黄金时代”。那大概是40至55岁,浮华褪去,容颜渐老。任何标榜都显得不合时宜,恰似这季节,光阴的风扫落一地盛气,也吹散了狂躁,自负,惶恐与焦灼。枝头是否挂满硕果亦无心计较,天高云淡总归如期的来了。
是不可违背的法则。难以想象林妹妹活到四十岁,那般尖酸依然惹人怜爱。宝玉视结过婚的女人为“死鱼眼珠”,他把这归因于沾染了男子的浊气,有些站不住脚。灵气倘若能轻易被浊气侵蚀,大概不算真灵气。少女的一点纯情配一双水汪汪会说话的眼睛,足以无声胜有声,正如孩童的一句最平常的话被父母视为天才的表达。二十年后,珍珠变成死鱼眼珠,天才变成庸人怎能怨得他们。
人到中秋,从前那些表面文章尽可以坦然放下。它们再不能为你添一点光艳,反而会暴露酸腐之气。仍可以口若悬河,但只靠贫嘴就显得猥琐。仍能够踌躇满志,但不配合脚踏实地的作为就显得轻薄-----虚张声势完全失效,是件好事。
当然,还有更多实惠。终于不再忙着赶路,不时有了旁观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你不必费力去抵制或追随什么。那个从前削尖了脑袋寻求归属感的人,现在连一句“我不在意”都没时间说。撕去蛤蟆镜上的标签,倒不是耻于与众人的审美为伍,而是不愿让它挡住视线。
中秋的阳光,月光,风,草木,山涧,虫鸣。。。。。连同温度,湿度与气压,都仿佛是专门赋予中年。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写道:“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其实是不再思力所不及,忧智所不能,达观地接受了生命的局限。于是更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反面,有同样广阔的空间。那需要沉淀的,已经沉淀了一些,也就更有耐心等它们日趋纯熟。那触手可及的,不再视为理所当然,而报以满怀的感激。远处的目标,脚下的路,足够余下的时光边品边走。
行至中秋,是渐渐地看淡。经历的细数起来,有幸福充盈于心。未经历的,亦知有未所经历的苦,不足为奇。收放自如的底气真是非过来人莫属。
秋风卷起层叠的浪,暗的天空中有明净的月。万物各得其所,又互相关联。锦衣夜行的自由,痛快与情趣,不到中年难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