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回老家,和几个好久不见的哥们儿吃饭。
他们中有几个人,大学毕业后,经过父母的劝导,也由于自己对安稳的渴求,考了老家县城的公务员,从此在一座小县城里一直规规矩矩呆着。
年薪不高,一年8万块左右,只能算吃穿不愁,在当地供了套房,结婚生子。
这样的生活,虽然安稳,但口袋里没有多余的存款,想干点什么都没有勇气。
饭桌上,有个朋友对我说:“还是羡慕你啊,我们这些拿死工资的,只能活的小心翼翼。”
这些年,也考虑过离开。也曾遇到其他机会。但又担心害怕,不敢轻易去冒险。
毕竟,铁饭碗不怕丢,即清闲,又体面。
就这样一步步蹉跎,十几年过去了。
十几年在当今时代里,苹果已经出到8了,出门带个手机就够了,新媒体成了互联网的主力军,一个亿都只是个小目标了,00后开始谈恋爱了,90后开始成家立业了…
一朋友说:“太快了,感觉我们都跟不上时代了……”
可不是。
01
稳定的工作就像是一个避世之所。你身处其中,无风无雨无压力,如仙人般逍遥。但是,这种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你安全感,也必然剥夺你未来的所有可能性。
你很可能到了退休时,年薪还是十几万,甚至都跑不赢通货膨胀。
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每月几千块的死工资,变得越来越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是,你不会离开。
因为,“稳定的工作”还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将你的意志驯化。
你会由反感、不适,到接受、适应,到成为它本身。
旧时代农耕社会的时,年轻人和父辈们在择业,都会以“稳定”作为第一参考因素。
因为风险少,意味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但这种思维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
风险少,意味着增幅少。 增幅少,意味着敌不过通货膨胀。
敌不过通货膨胀,意味着财富的贬值和资产的亏损。
10年前,100万算是一笔巨款。但在今天,100万在一线城市连一套三居室的首付都够不着。
另一个升到副科的朋友抱怨:“这几年工资确实也涨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是缺钱……”
他现在的工资是月薪5000多,加上奖金、补助、各种杂七杂八的补贴,一个月到手大概也就7000多。这对于一个还着车贷房贷、养着两个孩子的男人来说,谈何容易。
他自然觉得艰难,时常感叹:“后悔了……但年纪大了,走也走不了了……”
与之相比的是,在某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的朋友,一直觉得薪水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创造出更有个性的作品,设计出更好看的衣服。
她的年薪是八位数,奖金可观,劳动回报增长的速度,已然超过了金钱的贬值速度。
在互联网商业盛行的今天,一切都以高频的方式出现,人与人的交流,产品的更迭,交易的产生和扩张,都在不断的诞生和增长。
这样一来,死工资的缓慢呆板,将不再适合这个新型的商业社会。
02
一份职业值多少钱,匹配多少报酬,与他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
与什么成正比?稀缺性。
如果你的工作每天就是填填表,整理整理资料,替代性过高,任何人都可以胜任,薪水自然无法高涨。
死工资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刀切。
你优也好,劣也罢,在这里,全都是一个样儿,全都发一样的钱。这种劳动回报方式,必然使得人的创造性下降,惰性呈指数提升。
“我做了是5000块,不做也是5000块,那我为什么要做?”
“反正大家都是上完班就走人,那我也是。”
如此一来,整个职场都会因为不冒险、不进取、不改变,变得越来越萎靡,风险指数就会越来越高。
这时,所有人都会面临危机。
90年代职工下岗,在那片哭天抢地中,稀缺性强的人,马上寻到了生路。
缺乏技能、资本和头脑的,则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贫穷和挣扎。
可能性越低,稀缺性越低,抗风险能力越差。
03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
马云说:未来30年,智能机器将可能取代过去一百年来很多的科技和技术。
快递员可能被取代,维修工可能被取代,设计师可能被取代,甚至很多专业技能更高超的工种,都可能被取代。
在未来,人人都可能是下岗者。
那么,还在拿着死工资的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个残酷的未来现实呢?
你只有为自己赋能。
利用现有的稳定,增加知识输入量,尝试在工作之余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令自己更与众不同,更稀缺,更重要,更有影响力,成为一个有光辉的个体。
做到了这一些,时代无论如何发展,你都能找到一个落脚点,在那个落脚点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