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对照式结构是指文章一般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分析议论,最后进行总结。 按照比较、对照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论点更加深刻、正确来安排材料。是文章常用的结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在相互对照中显现。
例如《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中,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明确中心观点“真正的纪念需要理性的引导。” 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正面事例和扣题分析。第3自然段:总结正面的观点,强调理性纪念的作用。第4自然段:反面观点总+反面例子及分析,强调不理性纪念的危害。第5自然段:联系当下分析理性纪念的现实意义。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借助格言,结尾强化中心。
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他的中心论点古代封建家长制度“吃人”及封建礼教与当今社会进行对比,来突显其中的利弊。作品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心理和言行,显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喊出来救救孩子的呼声,提出来理想的社会,即当今民主平等的社会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家庭关系,从这两方面进行对照。 运用对照的手法,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迫害至深,对人思想上有所束缚,进而体现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再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由此可见,对照的结构更能凸显主题,使得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