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不清。看似洁白无暇的壁,涂抹了令人倾倒的神秘。心间荡漾着暧昧。说不清、也道不明。进不得、退不得。原地,踌躇。悲喜交加。
或许,天蝎座与巨蟹座的缘是注定的。水相宿命。而我可能注定追随着安妮,以此来不断正视自己的伤口。
等待抉择。
(一)
她笔下往往都是这样一类男人。沉稳、安静,不多话,品性淳厚善良。穿着白色的棉布衬衫,牛仔裤。
也往往都是这样一类女人。黑色的蕾丝内衣,棉白布裙子,光脚穿球鞋,头发如海藻般散乱飞扬。像诱惑,那个明亮而放肆的眼睛。没有化妆,却依然风情。像毒药,染上她唯有沉郁窒息而死。喜欢穿她爱的男人的衣服。不化妆,平静安宁。写字、做饭、养花、阅读。依赖男人。一起做爱。最后被男人摧毁。
劫数。
她笔下的爱情简单又复杂。几乎只有一见钟情。就是那种,感觉。对的,只可意会。女子,孤僻,不合群,沉默寡言,无上进心,童年的残缺。男人女人几次的相遇,了解,一个世界的人儿。同居。结局却交织着阴冷与抑郁。伴随死亡。
不信爱,却不能没有爱。血液迸发的瞬间,凝固之前,看到那沉郁已久的孤独了么?宿命。生命就是一场幻觉。淡蓝的眼眸,凝望着,沉静,却意味着短暂相爱后的决绝。
她会勾出我们内心黑寂的往事,愈加沉迷。冷漠了双眼,保护了已经脆弱而千疮百孔的魂。
那么清醒却疼痛。
死亡。安妮笔下的死亡那么淡定而从容。没有挣扎,没有喊叫,没有泪魂。一些既定的存留于人物心中的信念那样纯粹自然,不修边幅。坠落后的灵魂相信已经解脱,寄托于无痛的苍穹,极乐。可能,她笔下的人物都不曾属于这个世界。默默然,冷对。即之。
安妮的风格起初太偏执,却令我们跳动着身体内部的欲望。于是,也是起初,争相模仿。由于喜好在鉴赏上独树的我,却欲挣脱。可是欲罢不能。
强迫症。
于是,继续一路追随被称作网络小资化的“偏执狂”。
(二)
《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前两本书。看到沉迷。那年。依稀记得。流泪。自残似的爱情,文章即热烈又冷酷,渗透出血和性。唤起人们隐藏已久的阴暗。书中的主角安、林、罗、乔等,活生生的出现在那里,心灵的最深处,抹不掉。
那个明亮而放肆的眼睛。一眼即望到人的内心深处。
点燃一根烟,看着鱼缸里的热带鱼,没有表情地游来游去。它们有健康而强壮的心,不需要爱情,亦从不流泪。它们始终是我的榜样。----------《彼岸花》
记得看那个长篇小说时,单曲回放王菲的《彼岸花》。看到涓生下坠时,诡异的微微颤抖。懂得她说的生命是幻觉。生命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只是,死亡面前,闭上双眼,如此从容。令我汗颜。
时间推进。也许是个转折,她人生中的巨大挫折---父亲的去世。尔后作品如《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记》,渐渐地令敏感的读者感觉到一丝丝苦楚与裂变。她变了一些。是的,变了。
07年的《素年锦时》,淡粉色的封面,暖暖的惬意。在火车上的品味,没有皱眉与阴郁,取而代之,是一种释然的超脱。细细的读。从这本书看到了安对于人生的历练。一次疼痛的旅程。写作或许是一种自残的释放。安说,写过的旧书她从不会看,因为不想再回味,于是很绝情的,否决掉。绝情的对待往事。因为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写完了痛也就解脱了。但是,写作的过程就好像把玫瑰一次次的连根挖起,再重新掩埋,可能会被刺到,也可能玫瑰会因为滞留在空气中过久窒息而亡,所以是剧烈的,同时也是潜藏着巨大的热情。是一种危险的工程。如果不能及时爱护、培养,会牺牲了自己。
安妮愈加得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带领我们走过了她的春夏秋冬。
雅鲁藏布江峡谷的旅行带来了《莲花》。虽然安在接受毛丹青采访时说过,从不会为了写作而旅行。这也只是旅行带来的灵感,而不是去刻意的筹备。透过善生的眼睛,在某些细微的时刻——庆昭身上所坚持的,那种浓烈的社会边缘的认同感,对人情世故和社会周转规则的冷淡和漠视。以及他们的种种,带给我们思考,城市,到底是什么。情趣?远不尽然。
榕树下,她的散文、诗等等携着那种对于人性的好奇读了,也明了了。一些散文写她的生活、写作上的事情,发现了安妮阳光灿烂的一面,自己也为她的开心而感到幸福。
一个人平日面对外界呈现出的冷郁,一旦对立阳光的一面被发现,那么这种极地的阳光对于她身边的人将会是非常强烈和珍贵的。好比安妮和她的读者。
(三)
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她的作品,在网络中批评的不乏一些长辈们。他们尖酸的文字和语言划破了沉静的美好天空:阴郁容易使人堕落,不思进取。性爱对青年人成长不利。暴力、血腥更是预示着大大的禁字。
可是,对于现在的城市文学白热化,这其实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填补。
小四曾经这样说:
就像一个浪人在雨天里躲进一栋废宅,生起一团火,然后第二天雨停了,火灭了,浪人继续上路。那座废宅并没有改变浪人的方向,只是浪人会记得有个雨夜他在一栋废宅里用一堆火取暖。浪人会感激那堆火,而我会感激安妮。
她似乎是想用爱情来对抗后工业时代里庞大的孤独和冷漠。
安在采访中说道自己创作小说的灵感来源于观念,在从平日的思考与观察中,渐渐形成了一些镜像,最后再构思文章。所想、所思、所感,均是生活。是一种浮华下不易察觉到但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一种生活。很多人不敢面对。
那些阴郁,那些荒芜,那些寂寞却是我们的脆弱和孤独。只是,安妮把它们从城市黑暗生活中审视,直面过来,令我们有些许措手不及,却那么深刻熟悉。看起来寂静,却有无限繁盛起伏隐藏其中,她不需要人人都来懂。
人是多么的孤独。
水中的蓝色鸢尾,它们也有阳光灿烂的一面,而且都固定地存在于某一段时间和空间。
(四)
这个时代。冷漠、残酷。只能以自慰的温情。于是,我做出了抉择。我需要安妮。
像她说的,卖字为生。她总是能给我我想要的。我是不是,也是一种爱慕。自涉猎以来,未曾如此深刻于别家。
我会沉迷,但是,却不会不可自拔。在我最虚弱无助的时候,在我最彷徨失意的时候,在我最失魂落魄的时候,在我最欲哭无泪的时候,抱她,紧紧的。不松手。
因为,是救命的稻草。不能丢掉。
那是一种心灵的深深寄托。没有了寄托,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人总要有一个寄托,有了那种归属,才清楚自己何去何从。
读她的文章,选择在独处的角落。亦想流泪。因为,不能让别人窥探到这种脆弱与无助。与人的交往中,不曾流泪过。有时甚至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严厉一点,不要温柔体恤的喃喃细语,不要细致周到的关怀。心的坚硬,要知道,是可以被那些柔情所融化。于是,摒弃了文风细腻的作家,坚强的接受了这种黑暗,这种挑战。
喜欢安的人大多也心仪王菲、陈绮贞和冯曦妤等艺人,因为一种叫共鸣的东西。安妮曾经评价过王菲,“她的脸上是一种自我的表情,带一点点孤寂。似乎和这个世界保持着一段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距离。一个注重自我的女子,即使在爱情中,也是孤独的。她的心情,可以了解。”
发现自己错了。那些喜好模仿安妮小说人物的读者,他们没有我那么虚荣、那么死板原则化,他们是感性的,被心中的孤独驱使,去做一些合乎的事。而我却是那么做作,要面子。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茫茫的不知所措的都市中,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于是,嘴角向上扬着对待喜欢安妮的人。只是,坚持做到别那么感性。
那个孤独坚定的人,其实一直在路上。只是,停歇,却不忍走了。那就再多停留一刻。再停留一刻。等到病痛痊愈、春意盎然之时,再离开。可以绝情的离开。时间真的是很可怕的治愈工具。来来去去,在文学世界里,自然是一种自由。无人计较,亦无人蹉跎。都是在那条路上前进着呢,不管心宿是否已完好归位。
写到此,就像所言,已解脱。沉迷的解脱。
于是,暂时的不去想安。她笔下的男人、女人、爱情、宿命、死亡、孤独、冷漠……麻醉了过后也会清醒。欣然继续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抉择。
只是,安在我心底从未离开过。一直停驻在那里。安定温暖着。
她的名字百年前无人知晓,百年后将见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