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2010年的旧文,纪念一下曾经读叔本华的时期。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
8、《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开头叔本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意欲作为自在之物,构成了人的内在、真正和不可消灭的本质”,而智力是大脑的官能,是机体的产物——因此是一种偶然。“智力是第二现象,而机体则是第一现象,也就是说,机体是意欲的直接显现;智力属于这有形的世界,而意欲则是形而上的;智力,一如它所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而已,惟独意欲才是自在之物。”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叔本华从各个方面举例。在意识方面,意识在于认知,而认知需要认知者和被认知之物,这两者之间重要的、原初的是被认知之物——犹如植物的根。在自我意识里,被认知之物就是意欲,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植物的根部代表了意欲,叶冠则代表了智力,而两者的中介点,茎部,就是‘我’——它同时是两者的终端,所以属于两者。”这个比方又和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相契。
接下来叔本华对人和动物的意识进行了分析。动物的意欲目标十分明确:生存、舒适和繁殖。这些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它们是“一切意识的根本和基础”。人和动物的差别就在于智力方面。但如果将一个头脑能力相当有限的人和一只非常聪明的动物相比,这种区别并不明显,两者的相似之处反而得到凸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所有动物生存之中,意欲是首要和实质性的东西,而智力却是第二性和附加之物;事实上,智力只是为意欲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它的复杂和完美程度根据这种服务的需求而定”。人作为动物的最高级,欲望最为强烈,智力发展也最好,而“意识仍然主要地和持续地忙于表象和思想”,以至于让哲学家作出错误的判断,把思维视作灵魂,放在第一位,把意欲视作思维的附加品。当人的意识发展至能摆脱意欲的控制变得纯粹客观时,天才就出现了——参见《论天才》。
在意欲和智力的关系方面,首先叔本华指出,在不同等级的动物之中,智力是随着等级递减的,但意欲却不随之减弱,它始终是完全的。两者相互影响,有时候智力控制了意欲,但意欲会禁止智力显现某些表象,强迫智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智力对意欲起引导作用,但最终决定权在意欲,这里叔本华打了一个比方:“一个瞎眼的壮汉,背着一个眼睛能见但却是跛足的人”。智力虽然引导意欲,但是对意欲做出的决定一开始并不知情:“智力为意欲提供提供了动因,这些动因如何发挥作用,却只是在后来,也就是全然后验地为智力所了解。”因此得出结论:“意欲是完全有别于智力的,前者占据主导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从属的位置。”
“智力会疲倦,但意欲却永远不会疲倦。”精神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会感到疲倦,而意欲活动是我们的本能,它是自发的、不知疲倦的。这种不知疲倦说明了人性的缺点:鲁莽。所谓的冲动也就是意欲活动过于强烈地表现出来,智力则是这狂奔的野马的缰绳。通过训练,鲁莽才得以克服。但是由于智力需要休息,过度的智力活动会使智力麻木、迟钝,因此很多思想家、诗人最后变得呆滞和丧失思维能力。
“意欲是构成人的真正的、基本的部分,而智力只是从属的、有条件的和派生的。”强烈的意欲活动会影响智力活动,而反之不成立。各种情绪——惊吓、愤怒、急躁、恐惧等——会使我们的智力陷入混乱,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必须沉着冷静、保持理智才能使智力不受意欲影响正常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意欲对智力的干扰。当然,也有智力阻碍意欲的例子,但那要是高度的智力才行。
意欲对智力也有促进作用,例如在压力下记忆得到加强。智力及认知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意欲则不会,但是意欲的表现形式会随着身体的享受能力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修正。
下面叔本华从反面证明了意欲作为智力的衍生物的不可能性。他认为:“智力作为意欲的纯粹工具与意欲的差别,就犹如铁锤与铁匠的差别一样。”因此,在讨论和辩论中,会发现对方根本无意理解我们的论辩,我们以为是在跟他的理解力打交道,其实是在跟他的意欲打交道——它无视真相,故意曲解,诡辩、刁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由此可见智力在意欲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随后叔本华讨论了意欲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关系。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两者互不相干。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善良,善良的人不一定拥有良好的智力。嫉妒这种感情,是因为对方比自身优越而产生,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寻找一个在智力上比自己稍为逊色的人作为亲近的交往伙伴,只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己才会感到舒服自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天才总是孤独的,他的优秀招人嫉妒。
有些人智力方面非常优秀,但意欲素质却是恶的,如培根,他“毫无感恩之心、阴险狡诈、卑鄙下流、满脑子都是争权夺利”。而人做了坏事,却习惯于“把罪责从他的意欲转到他的智力上面,把心的缺陷说成是脑的过失”——即将其解释为不懂事、做事不加思考等等,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其意欲。所以我们能原谅一个人的愚笨,但是无法原谅一个人的卑劣。只有意欲活动才是一个人的本质。这也是道德高尚比智慧超常更值得人敬仰的原因。
关于心和头的分别,叔本华在语言学上进行了探究。又提出我们的本性藏于心,而非头。
人对生存的好坏要求不如对生存本身的欲求强烈,尽管有舍生取义一说,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贪生怕死——因生存意欲是我们自身。所以我们总是把自杀者说成精神错乱,这与天性相违背。
智力周期性的停止工作显示了智力作为从属物的本质。睡眠中智力不发挥作用,是休息的过程。脑髓活动得越频繁,所需睡眠时间就越长。婴幼儿的脑髓处于发育状态,因此需要的睡眠最多。经常思考的人,需要的睡眠更多,也更深沉。并不是说睡眠时间越长越好,因为这会损失其深度,造成时间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