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用时间打败你,再看你的笑话
人们普遍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广泛而深入,以至于早已成为一把尺子,用来衡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绝大多数人,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问几个为什么,这件事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有用则开始做,没有用,暂且放一边吧,就不愿意做。
这种态度,在自己选择做事情的时候是这样,在别人做事情的时候,也会暗自衡量一番。
比如别人做一件事情,他看到了,自己心中小尺子一量,觉得没有什么用,通常会反问:做这个有用没用呢?
或者知道别人在坚持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一时半会也看不到什么效果,这个时候,这些人在心中就会存有一个隐秘的小问号?与别人聊天谈起来这件事的时候,相互可能还会发几声感慨出来:有什么用呢?
比如说小孩子学钢琴或者其他才艺,很多人就会问,学这些东西有啥用呢?对学习有帮助吗?小孩子作业那么多,本来已经很累了,还学那东西干什么?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增加分数吗,除了浪费钱,看不出有啥用。
人们发出这种“有什么用”的感慨或者疑问,内心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是非常直接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而且这种效果也是要对自己有用,对别人有用,几乎等于无用。
但是,衡量有用无用的这把小尺子,完全是主观性的,所以有时候难免会判断失误。自己认为有用的反而无用,认为没有用的,反而是生出了出人意料的好结果,使自己很郁闷。
老张和老李一个办公室上班,两个人的小孩又差不多年龄,时常谈些小孩子的话题。最近,老李的小孩子报一个学国学班,每个周末都要去学一次,学些《史记》、《古文观止》方面的内容。两个人聊起来这件事:
“我儿子这个周末报了一个国学班,每周一次,学些古文啥的,也对中国文化多一些了解,不过学费可真不便宜,花了我好几千大洋呢!”老李一边擦桌子,一边多对老张说。
“是吗?学古文对以后考试文言文,肯定会有帮助的,一定会省不少的力气。”老张刚刚把茶叶放到被子里,倒进了开水。
“我还真不是为了考试,主要是想让孩子从中能学点文化的东西,受点文化的熏陶。”老李有点辩解的意思,口气若微显得有点急促。
“哦,不是为了考试啊?学文化,文化这东西,学古文能学来吗?”老张已经坐稳,随手点燃了一支烟,猛吸了一口,随即喷出了一团很浓的烟雾。
“文化的东西,除了生活中有点传统习俗外,我看主要的还真得从古文中才能找得到了。”老李还有点坚持的意思。
“我小孩只报了数学和英语的培训班,没时间再学这些东西了。”老张口里噙着烟,顺手拿起了电话。
上面两人的对话,老张表面上对老李孩子上国学班这件事不置可否,只说自己的孩子报了英语和数学的培训班,没有时间再学那些东西了。其实他已经用那把小尺子在心中衡量过了,除了浪费钱和时间外,对考试分数帮不了什么忙,自己才不愿意学呢!
几年过去了,老李的孩子依然在上着那个国学班,也不见什么明显成效。年终期末考试了,两个人互相报告各自小孩子的考试成绩。
“我儿子这次考得还可以,班级前五名,你儿子怎么样?”老张今天一到办公室,就兴致勃勃地跟老李说,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我儿子其他科还可以,就是语文有点弱,作文这次竟然写跑题了。”老李语气中略显无奈。
“跑题了?你不是一直让他在学国学嘛,怎么会跑题呢?看样子,学国学对语文帮助不太大嘛?!”老张好像有点小惊讶,语气是疑问还是判断,一时搞不清楚,但是其中仿佛都能感到有点笃定的意思。
转眼几年又过去了,两人的孩子都已上了初中,老李的孩子还在坚持读国学,老张的孩子还在上着课业培训。
“我儿子昨天在报纸上发了一篇文章,就在昨天的《晚报》上。还有一个学生竟然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文章,写得也挺好,有水平。”老张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兴冲冲地走进办公室,一边向老李说着,一边随手把报纸递给老李。
“哦,文言文这篇是我儿子写的。”老李一边说,一边换制服,今天有个会议他马上要去参加。
老李走出门的时候,办公室的老张猛吸了一口烟,不知为什么,这次他没有很迅速的把烟吐出来,而是将身子靠在椅背上,让烟雾从牙缝里慢慢渗出,好像持续了很久。
老张有点失落吗?怎么会?刚才进屋的时候,还兴致勃勃呢!是小尺子这次量错了吗?也不完全是,那是为什么呢?
“等着瞧吧,时间还长着呢,谁知道呢?!”老张心里默默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