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有个爆炸性的新闻。百度宣布全资收购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知名营销类公众号“李叫兽”作者李靖携团队加盟百度,任副总裁。李靖本人仍独立负责受教信息科技公司原有的科学化营销创意工具业务。
当时看到这个新闻,我还是一脸嗤之以鼻,心理想着一个走运的年轻人。时隔这么久,在一位大咖的推荐下,我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90后小伙,不禁为自己曾经的嫉妒感到脸红,读了《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这篇知乎文章后,更是感觉他如果还不成功,那简直没有道理了。
很多新媒体营销和运营的人都在学习李叫兽,不过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因为单纯学习他的那些套路可不行,关键是像李叫兽一样思考。以下是他自己归纳的思考方法: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如果你真能理解这三大法宝,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说他不成功简直没有道理了,社会就是一直在嘉奖这种人。
家长朋友们,你是否也想把孩子也培养成这样思考的牛人?我敢说,你把这些告诉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用。知道学习有用的人太多了,能学好的真就寥寥无几。你必须把这些概念揉碎了,融入到孩子的骨子里,才有可能在未来培养出下一个李叫兽。
万维钢老师的书《万万没想到》中说,“倒背如流,把好学生练废了”。
什么意思?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孩子练习按套路做题,而不是关注道理背后的本质。因为考试很难评判学生是否理解那些现象的本质,所以不考导致无人关注教育里的这个最重要核心。
我们在学校都学过《伤仲永》这篇课文,很多人还背诵过。现在看看,大多数的我们都成了仲永本人。
想让孩子掌握这三大思考利器,成为像李叫兽那样思考的牛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提问的习惯
我的文章中,曾多次举过一个例子,那就是犹太人在孩子放学后,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提问了吗?”
这种提问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引发孩子的思考,思考学习内容背后的原理。李叫兽就是此中高手。看看他上面的三大法宝,不就是一连串的对自己提问吗?他把犹太人这种提问机制的内涵已经深深的刻在自己的骨子里,不断追寻事情的真相。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提问的能力,帮孩子建立提问的思考模型。
首先,家长可以使用“今天你提了什么好问题?”之类的话语,作为日常对话的开头。我们考阅读时,老师经常说的一个方法就是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这样的好处是这样读文章会让人额外注意问题中的内容。经常用“今天你提了什么好问题”这样的问话模式作为对话开头,会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要不断提问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就会加强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观察。
二、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学校时,老师经常说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李叫兽把这种问题用到了极致。我们一帮人,有时也会举一反三,不过那都是下意识的反应。而李叫兽是学到一个知识后,就不断的问自己,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哪些现象?更绝的是必须找出5个应用场景或案例,否则决不罢休。
看吧,原本被我们当成举一反三的天赋,其实是一种可以被刻意练习的能力。而且,这样训练的好处,可不只是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是把你学到的一个这个知识的运用场景,应用到5个其他的场景下,你一下子学会的是6个知识,并且把这6个知识提炼成一个通用的概念。
没有这个过程,你凭什么说自己掌握了这个知识?而一旦掌握这个概念,同龄人的知识获取速度怎么可能和你相比?这也是李叫兽能有“教授”外号的原因吧。
家长想培养孩子这个能力,需要注意帮助孩子联想,学会多多反问。
举个我的亲身例子。孩子2岁半,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天阴沉沉的,要下雨,她坐在车里自言自语到,我坐在车里就不怕挨浇了,在幼儿园也不怕。我感觉接上,还有哪些地方不怕下雨啊?她看着车外,路过了医院,就说再医院不怕下雨,路过了饭店,又说在饭店不怕下雨。2岁半的孩子有这样的认知,我都惊呆了。
孩子对于家长的提问,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家长一定要掌握问话的时机和方法。像我顺着孩子的话来问她,她就不会反感,而且我还会在她表现好后给予充分的表扬。对于稍大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以完成游戏的方式来练习。比如一起看一个故事,一个视频,孩子和家长分别比赛举例,进行联想比赛,孩子会乐此不疲的。
三、改进自己的行为
人类有一种很愚蠢的认知,那就总是认为自己懂得了一个道理,就会按这个道理去行事。
比如人们知道股市的风险很大,会学习很多的技巧,也有很多人懂得连巴菲特都不敢保证自己买的股票一定升值,可他们却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眼光很好,买的股票就会赚钱。结果当然是被当成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原因是什么?就是这些人知道自己能力一般,却没有认清自己其实没那么懂股票这个事实。
真能用学过的内容来武装自己,指导行动的,都是牛人。所以,没事像李叫兽那样问问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改进自己哪些行为?
很多时候,就差这一步,就是天与地的差别。王阳明的谓知行合一,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这种能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几乎很难培养,因为受限于认知和大脑发育的不足。孩子稍大一些,家长可以在孩子学到一个概念后,尝试问类似问题。当然,家长可以在提问时换一种问法,你可以说:“宝贝,这个概念可以改变爸爸哪些行为啊,你给爸爸提点意见”。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对标自己,如果他给家长提的意见自己没有做到,家长就可以理由充分的进行提醒:“你给爸爸提的意见,爸爸做到喽,你自己要不要也这么做呢?”
等到孩子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后,可以考虑每周家庭茶话会,专门用于培养孩子反思能力,这种刻意练习的效果当然是最好的。
这个亲子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养成这个习惯。
四、不要怕慢,有时候,慢比快重要
在我们天然的认知里,好像快就是褒义,慢就是贬义。
快点,我都等不及了。
你怎么这么慢啊。
生活中,这种抱怨到处都是。运动场上,慢一点就要被淘汰。市场上也是。《思考,快与慢》一书,已经写出了慢的价值,不过和今天的话题也不沾边。我想说的是,我们常常为了“快”这一个维度,忽略了其他维度的价值。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李叫兽说这句话很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但是他却当场就学了1个小时以上。因为他要去举一反三的去找那些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再去思考是否能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这的确太废时间了。
就拿我自己举例,每天刷得到上大量的知识信息,但是大部分听过就忘记了,真正让我停下来去仔细思考的真不多。原本我以为我已经蜕变了,进步飞速,现在看来还是自欺欺人。
而家长对待孩子时,更容易掉入这个大坑。
快点写作业!
快点吃饭!
一个破蚂蚁窝有啥好看的,赶紧走!
事实就是,我们的焦虑,正在摧毁孩子在其他维度的成长。
所以,慢一点,给孩子自己成长 与反应的空间。
五、模范作用
说了这么多,很多家长是不是摩拳擦掌准备在孩子身上大刀阔斧的尝试一番呢?
别急,就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考虑下,今天你学会了怎样教育孩子?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还可以解释哪些问题?除了我提到的方法,还有哪些案例或者方法可以实践?今天的文章可以改变你哪些行为?
如果这几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那么很大可能你用在孩子身上的方法也是错的。使用这套理论之前,最最应该的,就是自己先学会并刻意练习,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