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原生家庭有5个层级,许多父母只停在第二层
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你的认知和行为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武志红老师在一段访谈视频里谈到一个关于: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的话题。
他说:好父母需要具备容器一样的力量。并指出:孩子是焦虑的制造者,而父母是焦虑的化解者,这些是命运一般的力量,会将父母分为五个层级来决定孩子的未来。
五个层级分别是:下下签、中下签、中签、中上签、上上签。
这五个层级,所对应的每一种教育,终将给孩子带来不同的人生。
01 第一层:下下签
爱打骂的父母,最终让孩子成为“暴力者”,武志红老师说:这是最糟糕的层级,是孩子命运的下下签。父母经常野蛮、粗暴地侵入孩子的心理空间,不断给孩子制造创伤。比如:严重的打孩子、骂孩子,总是脾气暴躁,用情绪来处理问题。心理学专家杰尔·莱特说: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最容易养出两类孩子:一是形成讨好人格,失去自我长期生活在创伤环境下的孩子,本能地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讨好。因为害怕再次的伤害,只好努力变成父母喜欢的样子。二是脾气暴躁,形成反社会人格,动不动就发怒,总是控制不住用暴力伤害他人。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热播电影《我经过风暴》。电影里的丈夫陈均从小就生活在家暴之下。
他的母亲常年被家暴。而母亲将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他的身上,动不动就打骂他。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知道儿媳妇要和陈均离婚,二话不说就踢翻陈均手里的面条,还不停地嘲讽他。陈均吓得畏畏缩缩地站在一边不吭声。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最初是从家中学习到用暴力来解决人与人、团体或国家之间的冲突。所有解决问题、恶化问题、制造问题的策略,都是从家庭学来的。”就像陈均,在暴力的环境下,学会了用拳头解决问题。
虽然他一次次地挣扎、后悔,却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命运,不仅让家庭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在渐渐摧毁一双儿女:儿子“继承”了陈均的暴力,在学校殴打同学,还意识不到打人不对。女儿价值观被扭曲,被同学欺负,认为挨打就是爱。孩子是父母最忠实的“情绪接收器”,毫无遗漏地承载着我们一次次失控的恶果。父母任何情况的怒吼、打骂,都可能成为扎向孩子心头的一根根钢针,让孩子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02第二层:中下签
焦虑的父母,养出抑郁的孩
这一层级的父母:没有严重的攻击,却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中。
因为父母很擅长“精神暴力”。前段时间,“妈妈偷走女儿录取通知书”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
本来已经被“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的佳佳,在开学前却被妈妈偷走她的通知书。妈妈还将她的各类证件和银行卡全部偷走,只留下了一张写着“对不起”的字条。细究原因才发现,佳佳从小到大都被妈妈“控制”着。不准她住校,即使学校离家很远,妈妈也要在学校边上租房子陪读。不允许她出去玩,导致整个初中佳佳都没有再交朋友。这一次更是因为妈妈想让她念师范而做出的惊人之举。佳佳说:在母亲无死角的控制和监视之下,她这17年的人生一直都活得小心翼翼,一点自由都没有。这样的爱真的让人窒息。美国作家爱德华说过: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很多父母嘴上总是对孩子说着“为你好”、“我爱你”,心里却想的是“这样做”、“听我的”。还不停地伸长双手,想牢牢掌控孩子的一切。了殊不知,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伤害。网上有一个女孩说:从小到大都没为自己活过。学习必须名列前茅,高中被父母逼着放弃喜欢的舞蹈,高考志愿要填父母喜欢的金融,大学选修了中国文学,被父母以“全无价值”一句话替代,即使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可。倍感压抑的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曾经很多次坐在宿舍的窗台上考虑要不要跳下去。爱如果不能得体退出,就会变成控制,它会慢慢掏空孩子的需求,令他压抑、痛苦,最后慢慢被逼疯。最终,孩子变得,空乏又孤独,依赖又叛逆,在父母的极限拉扯中不断地逃离。
03第三层:中签
与孩子建立边界感,给他独立的人格,武志红老师说:中签是一个家庭最稳固的局面。
父母既没有用暴力孩子,也没有习惯性地向孩子传递焦虑,孩子能安放于他自己的人生,应对他生活中的挑战。简短地来说就是“边界感”,与孩子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予他独立并且不被侵犯的空间。这样的孩子既能依赖父母,同时还会给孩子带来两种好处。一是:健康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能清楚地告诉孩子“你的事,我的事”,孩子就会有清晰的边界:你的归你,我的归我。例如:有人向孩子借东西,会让孩子潜意识里会有“我的东西,我有选择权”观念,对不喜欢或者为难的事会拒绝。对于别人未经同意拿走自己的东西;别人有伤害自己的行为,都可以做到坦坦荡荡要求对方道歉。这样的孩子大胆、会拒绝,绝不会讨好他人。二是:有主见,独立,一个没有边界感的父母,嘴里会经常说“不可以、不行、不准”。这样的话,久了以后,孩子什么事都只敢听父母的。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希望父母过多的去干涉自己的生活。本身,孩子在2岁之后,会经历一个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