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虎刚入职不久,挺苦闷的。
工作上没得话说,一把好手,交待的事情三下五除二就能完成。且好在从不推脱工作,肯干,有担当。
为人也很谦虚,亲和随意,任你开玩笑,也不会太生气,整天挂着笑脸。跟谁都能处得来。
照理说,这样的同志,应该是人见人爱才对,偏偏他又不是。说起小虎,大家的评价都是一般般。
小虎说:院长,我很蛮苦恼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也挺奇怪的,直到他有次给我打电话。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大概如下:
院长,王总去跟A公司协调了,要下午3点才能回,李总的意思是必须要等王总回来,我去问了会议室的安排,办公室那边说4点之后暂时没人使用,对了,你替我通知一下你这边的几个同事,我还要通知刘那边。
我一下子明白了小虎的问题在哪里:表达。
沟通力,被很多人称为当今社会最核心的技能之一。关于沟通和表达,每年都有上百本的书籍出版。人们一方面懂得沟通的重要,一方面又懒得下功夫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低表达能力,将至少给你带来以下损失:
工作中,与同事沟通不畅,实际能力被严重低估;向上级汇报难出彩,晋升可能性降低……
生活里,难被他人理解,人际关系受影响;甚至,可能连相亲都相不好,很可能被人认为是怪人……
02
表达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
表达好不好,是信息能不能清晰地从“我”传递到“你“,并实现我传递此信息的目的。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信息经过”我“的加工,再通过媒介传递到”你“,每一步都会产生信息衰减。
从这个角度看,好的表达,就是尽可能减少信息的衰减。让信息能够保持原样的传递给你,让你的理解跟我想表达的意思一致。
减少信息衰减的三种思维分别是:
1、受众思维:减少对方接受过程的信息衰减。
2、逻辑思维:减少自己在加工信息过程中的衰减。
3、故事思维:减少信息在媒介中的衰减。
03
受众思维即站在表达对象的角度上思考。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天然存在了”筛选机制“,会启动自己的认知机制过滤掉相当一部分信息。
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这一点在评论中最能看出。看文章底下的评论,很多评论都是在自说自话,根本没有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
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出反应,或者,只会在一堆信息中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在表达之前,先弄清楚对方想要什么至关重要。
《猎场》里,郑秋冬为在猎曲闽京的时候,一开始百般受阻,原因很简单,曲闽京认为,他这里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郑秋冬最后一次阐述中,对曲闽京心理需求的准确把握让我惊叹不已。他从个人追求、社会价值和家庭需求方面步步为营,紧扣对方核心利益,提出的简直可以称作是“无法拒绝的条件”。
那一句“……呼唤一个金融的曲闽京,一个学术的曲闽京,一个创业的曲闽京,能够满血回归”让人大呼过瘾。
所以有人说,表达的功夫,在表达之外,弄清楚对方是谁,要什么,才能把准脉,对症下药。
04
知道对方的需求之后,就可以组织信息了。
这个过程逻辑思维必不可少。
逻辑思维,就是用符合人脑习惯的方式将信息编排。我们之所以会认为一件事是符合逻辑的,是因为这样表达起来,我们容易懂。
因为我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就是这种顺序,所以才有了逻辑这个概念,这才是逻辑思维的重点。
比如说:1101 23061 19120
试着记下这三个数字要多久?
然后,我们再将这些信息重组一下看看:110 12306 119 120
这就是逻辑表达的核心,以符合对方读取原理的方式,把信息加工重组。这也是为什么会强调“结论先行”的原因。
在文章开头小虎的例子里,小虎的重点是什么?一句话:会议推迟到下午4点。他表达了一大堆原因,最核心的内容却丢失了。这就是毫无逻辑的表达。
关于逻辑表达,《金字塔原理》表述的最为经典:结论先行,穷尽分类,论证充分。
05
故事思维则是论及表达方式的问题。
如果说逻辑思维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那么故事思维则是作用于人的“爬行脑”。换句话说,逻辑是理智的,故事是情感的。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专题里,有一句话:发乎于心,言之在理。说的就是情感和理智的兼顾。
故事的好处是在海量信息的当下,能够很快抓住人的眼球。
在一本关于营销故事的书里,有一个开场白一直让我印象深刻。那位讲师走上台的第一句话:大家好,这不是我自己的裤子……
然后他讲了一个让人捧腹的故事,从裤子被弄脏,讲到酒店店员借给他一条裤子,落脚到服务质量上。而服务质量,正是他讲课的主题。
这也是故事的另一个好处,延长了信息的记忆时间。
要讲好故事并不容易,涉及人物弧线、英雄之旅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另一篇文章了。
最后,不要急于开口表达,首先用受众思维、逻辑思维、故事思维对表达内容进行加工,相信你的表达会越来越精彩。
【上一篇】:天才并非天生,不凡源自耐烦
【下一篇】:不懂行动原理,只能一辈子没出息
【❤下方一秒点赞,助力院长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