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乳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加上近年来中国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自贸协定升级,以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尚未恢复等因素,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各类别进口乳制品在5年间势如破竹的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白皮书2016》
据海关数据,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已从2008年的38.7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247.1万吨,不到十年的时间,翻了6倍不止。而2017年进口乳制品折合成生鲜乳的数量已达1485万吨,占到中国生鲜乳产量的40.6%。
但在国际乳业巨头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之际,中国的乳制品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口量、出口金额双双受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大而不强、尽显疲态。
中国乳制品出口呈现出强烈波动、整体下滑的态势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白皮书2016》
正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国务院政策例行会议上表示,2017年出现“卖奶难”与大量进口乳制品并存的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弱。此一阶段,适当接入国际乳品市场,倒逼中国乳业进行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中国乳业转型升级。
那么在中国乳业这一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如何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抓住中国乳业百年机遇,进一步掌握突围而出、打入国际市场的规律和能力,尤为关键!
中国乳业可以从哪些方面寻找突破口呢?从中外差距中可见一斑:
差距一
国际乳企成本低廉
受苜蓿依赖进口、人工成本上涨、检测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乳业成本逐年上涨,原奶价格一度达到其他牛奶主产国的两倍,在加剧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1]
奶牛体系示范牛场生鲜乳价格和成本,2017年中国乳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小
其中检测成本更是翻倍上涨,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从过去1%左右上升到近10%,中国乳企的检测成本高达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
而在荷兰,由于乳业监管方面的计划性、精细程度,再加上高度自动化的检测技术,平均下来每个样本只需要几毛钱人民币,既有效地防范了乳品安全问题,又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差距二
国际乳企已走向智能化时代
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升级,中国的乳牛牧场已经达到了90%的机械化挤奶率,但欧洲20%至40%的新建牧场却已经开始使用智能化的挤奶机器人。
技术研发上的创新,加上标准化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使国际乳企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还在乳牛的单产上拉开了与中国乳企的差距,目前中国乳牛的单产是7吨,美国是10.1吨,荷兰是8.3吨。中国乳业在生产能力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2]
差距三
国际乳企抗风险能力更强
产品结构单一一直是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重要问题,2016年中国用于生产液态奶和酸奶的原料比例高大60%以上,用于生产全脂奶粉的占21.6%,而用于加工奶酪、奶油的原料奶比例占比不超过10%。[2]
这种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国乳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任何负面情况都会直接影响乳制品的生产和消费。而国际乳企在产品结构上,不仅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善于在这些产品形式上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差距四
国际乳业更重视可持续发展
中国乳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产业上下游利益分配、产业组织形式、对奶农利益的保护程度、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而国际乳业,如荷兰,不仅具有世界农业组织化的经典范例——企业和奶农通过合作社进行联结的经营模式,还将动物福利、生物多样性、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方面的指标都将列入考核,从而确保牧场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差距五
国际乳企能够更精确地对接消费需求
中国乳业还未重获消费者信任,时至今日,仍有大批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心存疑虑。如何改变中国乳业形象?如何对接消费者参与产业建设,从而树立能够让消费者信任的乳制品品牌?反观西方乳业发展历程,更能梳理清楚中国乳业前路。
如今的国际乳企,不仅有完善、周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有灵活的供应链及研发体系,能够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迅速地对其产品结构作出调整。
针对中国乳业以上几大关键突破口,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与云种养联合推出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及可持续性课程。
课程将帮助学员从产业链高度、消费者视角综合分析并掌握,影响乳制品质量的所有关键节点;评估及避免重要的风险;明确可用于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性及可持续性的方法。
链接荷兰乳业优质资源与中国实际问题痛点,为明日的商机积累今日的知识,助力中国奶企突围进入国际市场不受限!
参考文献:
[1]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2] 中国奶业白皮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