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一个人——不是伤感,也不是执拗。我们的人生原本就是一个人。”这是去年刘同写的散文作品《一个人就一个人》开篇的第一句话。
起初无意间看到标题和封面,因为旺盛的好奇心开始阅读,心里会觉得很奇怪这有些倔强和丧的文字风格,和我之前对作者的印象不契合啊。 果然开篇第一句话,让我笃定:嗯,还是那个他。
目前这本书阅读已经接近尾声了。在看书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感受,仿佛作者坐在我的对面,在用一种和朋友聊天的方式,和我讲述他的故事,他的生活,他的经历。对于父母、事业、朋友、特别是自我的思考。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一点点的感受文字间的思绪,体验有血有肉的真实。
对我启发很深的有两点:一是关于记录,二是关于朋友。
“记录”——文字最好的作用就是可以随便写些什么,让自己清楚记得当时的心情,但如果不记录下来,只是当时开心,事后就会全然忘记。当我今天再次登录简书的时候,翻看了四年前记录在简书的文字,字里行间中有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陌生感。写下这个文字的人应该是别人,不会是我。但是总是感觉这也许是我。我想这就是记录的意义吧。在自己的生活中,文字只为自己记录,为自己写,为自己看。一直记录下去,无论何种生活,何种境遇。中间这空白的四年时间,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想起来多少,不管如何,能记录下来的对自己弥足珍贵。
“朋友”——一直以来,我都有与人建立关系的困扰,特别是长期关系。有时候听到其他人在聊,他和自己发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同学,最近如何如何,我都会很困惑,他们是怎么保持这么长久的关系。因为这些我都没有的,就如标题所写“一个人就一个人”,可不同的是,我的一个人充满了沮丧和排斥,我讨厌别人接近我,更不要说走进我的世界。我总是觉得两个人不在同一个时间、空间之内,只要不见面都无法保持关系。
现在明白了,“不常见”不是等于“不是朋友”,因为“常见面”并不是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河流,都在在自己的河流里划着浆逆流而上,所以,“无法常见面”才是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珍惜每一个见面的机会。当你思念他们的时候,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告诉他们:我想你了。并且完全不在意对方是否看见,是否反馈。因为重点是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 可以一个人,少了些沮丧,多了些期待,虽然看似生活一成不变,但是在生活里的态度是会变化的,人的真实建立在与外界的碰撞上,与朋友、家人、同事、孩子、陌生人之间,正如这句写在封面的话:“一个人是所有的生活 也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