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自卑给自己带来的折磨。
但,关于什么是自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事实上,心理学家也不喜欢使用“自卑”这一次名词进行人格描述(一般使用高自尊和低自尊)。
在不同的情境下,自卑所能给个体带来的感受是如此复杂和多样,使我们的确难以对其定义,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完整和客观的描述自卑所能带来的心灵感受。
(全文大约需要阅读时间10分钟)
说明:文中的自卑排斥、自卑源、自卑情绪、自卑者信念、自卑唤起均为描述性名词,不具有心理学权威性,也不作为心理测量的依据。
第一种
自卑排斥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印象和认知,都会使用一些定语来回答“我是一个....的人”。
例如:
“我是男性,身高矮小,相貌平凡;目前从事一份稳定但收入不高的工作;性格比较内向,有些胆小和优柔寡断,追求完美主义和客观理性;自制力比较强;对人苛刻;热衷于打扫卫生...”
在关于自我认知的各个方面里,总有一些是我们不喜欢、不愿意接受的部分。
比较常见的方面有:家境贫寒、相貌平凡、矮小、瘦弱、肥胖、胆小、害羞、内向、懦弱、缺乏幽默感、难以吸引异性...
在这些自我中,个体会因为其中的一个或数个而感到自己不如他人,产生自我否定感,对该方面自我排斥、厌恶、渴望摆脱,这被称为自卑排斥。
而被个体排斥的那部分自我被称为自卑源。
例如很多人会说:
“我因为自己是个胖子而自卑”“我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我因为相貌平凡而自卑”。
这里的“胖子、家境贫寒、相貌平凡”就是自卑源。
自卑源因人而异。同样是两个胖子,可能一个因肥胖而自卑,另一个则不会。
自卑源也不等同于不足。一个人家境贫寒、相貌平凡、身材矮小,他可以对其中的一点或者全部感到自卑,也可能对三者都无感觉。
核心是:个体认为这种不足贬损了他的价值,即在乎某件事。
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不会因为自己相貌不够英俊而自卑,因为他的自我价值感建立于内在能力,而不是相貌。
一位画家不会因为自己唱歌不动听而自卑,因为他的自我价值感建立于绘画能力,而不是歌唱技巧。
自卑排斥让个体产生自责、内疚、压抑等负面情绪,呈现出郁郁寡欢、心情低落的精神状态。
虽然心理学家一再强调“人人都是自卑的”,但很多人的自卑排斥是內隐的(不被自己觉察),所以,很多人“不感到自己自卑”。
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卑的痛苦,需要一定外在情境的出现,即下述的自卑情绪。
当然,那些在独处时便能感受到自卑排斥的人,在外在情境的刺激下,会体验到更强烈的自卑情绪。
我们可以把自卑排斥比作一个人身体上的抵抗力缺失,没有人是不自卑的,就好像没有人是完全健康的。
只是有的人知道了自己的“隐疾”,并为此承担负面情绪,有的人则没有感知到。
第二种
自卑情绪
今天晚上,你要参加一场大学同学聚会。
但你并不想去。
因为你混的并不好:
普通的小职员一枚,微薄的工资勉强只够月光;生活也单调乏味,每天公司住所两点一线,挤地铁是生活里最常见的大场面。
可不少同学已经混得风生水起:自己开公司的张某某、当上企业高管的李某某、技术骨干王某某...
同他们同桌吃饭,绝不是件轻松有趣的事。
他们意气风发,而你黯然神伤。他们侃侃而谈,而你无言以对。
收入没有别人多,社会地位没有别人高,生活没有别人精彩,又怎么能开心的起来。
你羡慕他们的成功,也为自己的不如意而自责和内疚,不自觉得感到自己有些低人一头。
回到家之后,你的心情还是很糟糕,压抑、沉重、苦闷...
你所感受到这种负面体验就叫自卑情绪。
财富、社会地位、能力水平是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价值尺度”,也是常见的自卑源,当感到自己在这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很多人都会产生自卑情绪。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身高、外貌、学业成绩、LOL水平、女朋友漂亮程度、孩子的学业成绩...
所有可以拿来比较的东西,当发现别人在这一方面优于自己时,都有可能让一个人产生自卑情绪。只要个体在乎它。
自卑情绪主要由“感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境引起,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心理体验。
就像男朋友约会迟到时生气;排长龙等地铁时时急躁;某位亲人去世时伤心;上台演讲时紧张。
是我们的内心由于遭遇一个事件而自然激发的情绪波动。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开心快乐的,但现实显然不可能。
总有一些负面情绪要经历,我们的心灵也完全具有这样的能力。
同生气、急躁、伤心等其他情绪体验一样,自卑感会随着情境的消失而逐渐减弱,并最终离开我们的内心。
通常在睡一觉之后,我们沉重的心情都能得到明显的减轻。
醒来之后,继续生活,工作、吃饭、加班、和同事聊天、看段子、和恋人看电影...
新的事件又使我们产生新的情绪,高兴、紧张、幸福、担忧、气愤、开心...
为了给这些新的情绪腾出空间,心灵便释放了“自卑感”内存,它自然地消失了。
我们的大脑也要忙着处理眼前的事务,所以,同学聚会的经历也被扔进了记忆的深海。
你的生活和感受与参加同学聚会之前没有区别。
如果导致你产生自卑情绪的情境不是一次短暂的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的状态,那么,它将成为你人生中一段“黑暗的日子”。
例如你不是参加同学聚会,而是以家境贫寒之身同一群出身富裕的人同窗四年,这四年对你来说就很难熬,因为你每天都要看到他们,也就经常性的产生自卑情绪。
我们可以把自卑情绪比喻成感冒。
它由外部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在特定情境下被激发)。
它的存在表明你的精神肌体存在抵抗力缺陷,但这种缺陷也无伤大碍。
它也是自愈性的,会自然离开我们的内心。有的人因为所处环境“恶劣”,所以经常感冒,但只要脱离情境,就会逐渐恢复。
从上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表示“我因为自卑而内向”,没有人愿意感冒,所以,要远离那些让我们产生自卑情绪的场景,使自己不用在其他人的比照下产生刺痛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要注意区分内向与“因自卑而内向”。
内向的人是情感独立性强,对人际交往没有强烈的需求,更享受独处;“因自卑而内向”是渴望人际交往,但又因为“在人群中会体验自卑情绪”而回避人际交往。
第三种
自卑唤起
一个青年男性脸上有一块红色的胎记,他十分在意这件事。
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觉得有人在盯着他的脸看。如果同别人面对面交谈,他就不敢抬头。
久而久之,他越来越不愿意出门,只愿意待在家里,后来干脆辞掉工作,做起了资深宅男。
这被称为自卑唤起,即由于他人的在场,而引发的对自身的高度关注。
(唤起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表示个体处于高水平的心理刺激状态)
自卑唤起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它与自卑情绪的最大区别是:对他人评价的顾忌。
即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
自卑唤起一般由外显的特征引起,例如肢体残疾、相貌、身高、服饰、肤色等。这些特征他人一眼就可以察觉,无法隐藏。
这一类自卑唤起的核心情绪是:恐惧。他们时刻揣摩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活在他人目光的阴影下,害怕别人下一秒就露出对自己鄙视的神情。
部分人会因为内在的特质而引发自卑唤起,如胆小、懦弱,不聪明...包括自卑。
由于这些内在心理并非显而易见,所以这类自卑唤起会增加另一种情绪:紧张。
他们时刻担心下一秒自己的弱点就会暴露,就像上数学课时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总的来说,自卑唤起让个体十分敏感,最大的恐惧就是别人在看着自己,最大的渴望就是“隐形”。
自卑唤起可以视作抵抗力特别虚弱,容易过敏。
在他人看来十分平常的情境下,也容易感冒,甚至得重感冒。
为此,他们不得不逃避有菌的空气(人际交往),待在无菌环境下生活(个人独处或待在熟悉的家中)。
第四种
自卑者信念
自卑者信念是以上三者的结合与超越。
他们有具体的自卑源:外貌、性格上的某点不足、家境...,但还有一个虚幻的自卑源:自我。
持有某项自卑排斥的人只是在某方面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其他方面是认可和肯定的,即:我并不比别人差,只是***不如别人。
但自卑者却从整体上否定了自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一无是处,感受不到自己价值的存在。
他们不知道朋友为什么和自己交朋友,恋人为什么和自己谈恋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可以吸引别人的地方。
无论自己在做什么,他们都疑心别人会因此嘲笑自己:学习成绩好,担心别人笑书呆子;学习成绩差,担心别人笑笨蛋;等红灯,担心别人笑“乖乖仔”,闯红灯,担心别人笑没素质。
无论谁站在自己面前,他都能迅速发现对方优于自己的地方,然后以此贬低自己。
即便一个社会地位、能力水平明显较低的人站在自己面前,自卑者也会产生自卑唤起状态,认为对方持有嘲笑鄙视自己的权力。
保安、清洁工、售货员、甚至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有可能给自己捅一刀。
(在此,我没有贬低这些职业的意思,但让一名大学生或公司白领在清洁工面前感受到尊严上被伤害的危险,却不符合常理)
他们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感受到强烈的自卑情绪,但又会排斥自己的自卑情绪,痛恨自己为什么要在乎“金钱、收入、身高、外貌”,自责自己的世俗、无能。
他们会有自卑唤起,并突出表现在自己当下的情绪上:
紧张时就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胆怯时就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胆怯;害羞时就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害羞;甚至是渴望别人关注时,也害怕别人看出来。
情绪是软弱的标志,暴露自己真实情绪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所以,应极力压抑和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具体可见本人文章《克服自卑首先要接纳自己是个“人”》)
虽然,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透明的,别人可以一眼看穿他们内心的弱小,但他们还在尽力隐藏。
他们还常常把自己性格上的各类弱点都视作是自卑的表现,并进一步自责自己无能
自卑者信念的个体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并把自卑视作自身的一个无法克服的重大性格缺陷,把自卑作为一个自卑源。(具体可见本人文章《别再痛恨自卑了,它只是一个假想敌》)。
从上述可以看出,自卑者信念主要来自个体长期自我否定的思维习惯。
他们把自己视作是特殊的,不应当像别人一样在害怕时害怕,在紧张时紧张,也会把遭遇的所有失败视作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他们是矛盾的综合体:
竭尽所能的找寻一切机会贬低自己、责备自己,但又时刻恐惧着别人对自己的轻视;
认定所有人都比自己强,但又无法接受别人的好,似乎别人的优秀就是对自己的伤害。
自卑者信念可以看做一个患了感冒的人,却执着的相信自己得的是癌症。
他们把鼻塞、打喷嚏等感冒症状都视作癌症的表现,把各种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不断强化自己得了癌症的信念(我是一个无能的人,别人都看不起我)。
第五种
自卑情结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长相平凡,身材一般,体重还轻微有些超重。
平庸的外表让她深感自卑,她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情,所以,她不敢谈恋爱,也不敢接受男生的表白。
这被称为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首先提出并大力推广。
它一般被这样描述:一个人渴望做成某件事,但又认为由于自己的某项不足,所以认为自己注定无法做成这件事。
有些人认为自己笨手笨脚,注定无法学会开车;
有些人认为自己智商不高,注定无法取得优异成绩;
有些人认为自己缺乏毅力,注定无法减肥成功;
有的人认为自己命运多舛,注定一生失败;
自卑情结可以比喻成精神上的残疾。
一个人由于盲、聋、哑、瘸等肢体残疾,会导致某项生理功能缺失,导致不能看、听、说或快速奔跑。
持有自卑情结的人也认为自己是“部分失能”的 ,即由于自己不漂亮、不聪明或没有毅力,而无法做成某件事。
自卑情结是一种“常见病”,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有些小心结。
(当然,没有人是万能的,所以,某些“自卑情结”可能是理智的表现。主要区别在于认知是否正确)
之所以把自卑情结放在最后,是因为自卑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阶段性状态,从青春期起步,至成年早期结束(一般是指男性15-25岁,女性12-25岁)。
在25岁之后,自卑排斥、自卑唤起、自卑者信念等强烈负面情绪体验将逐步消退,自卑情结与偶尔因情境而感受到的自卑情绪是自卑留下来的最后痕迹。
仿佛生命中的一场瓢泼大雨,终于停歇,只留下地上的少许水渍,证明着那艰难跋涉的旅程,那无数个失眠的夜晚。
文末小练习:
请准备一支笔、一张纸和20分钟左右的独处时间
(1)写出自己的自卑源,是具体的一方面还是虚幻的自我概念;
(2)找出自己的自卑情结:自己在哪些方面认定无法做到;
(3)回忆自己所感受到的自卑体验,写下发生该体验的场景、地点和内心的感受。
如果你具有本文没有描述到的自卑体验,欢迎与我进行交流。
愿和你在追求理性的路上结伴同行
半块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