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以前写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自由,我们都渴望自由不要被管束,孩子同样需要。
扪心自问我给我儿子自由了吗?我总是以我们大人的眼光、标准来决定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比如弹琴,真是很纠结,我不叫他练习,他从来不会自己主动练习,感觉就是在为我而学。但有时,他在音乐中又会流露出陶醉的眼神,这时我又会想为什么不坚持下去。除了弹琴,每天回家我需要给他检查作业,课外阅读也要我在旁边陪着,我不陪,他可能就只会看看书中的插图,飞一般的一扫而过。
今天又读到一篇有关于新西兰和中国基础教育对比的文章,文中说“对我来说,孩子学多学少,远不如他的自律和自主性重要。为什么这边的孩子可以轻易学会自律,而国内却不行。国内一所公立中学的老师说,任凭你多么活蹦乱跳的孩子,初中三年一过,一定会变得被动,习惯等候被安排。因为若不绝对服从安排,120%地利用所有空余时间,你绝对过不去那些砍,任你多有棱角,都会给磨平。说到底,实现自律的大前提是,让孩子有时间有闲。好比说,他每天的作业量总共一小时,那么他才有可能选择什么时间去做。若功课量是三小时,那小朋友再如何优秀,也压根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和可能性。
国内的基础教育扎实,学得远比海外深、比海外难,但是孩子的选择权也在小学阶段直接压制为零,进而从一开始,断绝了他们发展自律和自主的可能性。而自律和自主,正是西方教育模式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主旋律和大前提。”
这是老生常谈,但不得不谈。昨天国内媒体报道,中国父母“疯狂”为了给准大班的孩子报读暑假思维训练班,有的幼儿园家长提前近29小时排队占位。中国家长注重的还是学了多少,脑子开发了多少,有关于自律性、自主性这种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培养,几乎是被忽略的。我儿子有时候做错题,回来反而会怪我没给他检查出来,完全不知道他需要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作业。这也是我需要反省自身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的地方。
当孩子逐渐长大,面对越来越大的世界和越来越多的选择,要做到心中不乱、有自己的主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需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就必须从小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判断力、自律和自主意识得到充分的滋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