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席卷了整座城市。隔着车窗望去,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仿佛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阵秋雨一阵凉,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白日的喧嚣舍不得退去,裹挟着一颗颗寂寞而多情的心,流向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今夜,有多少人无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雨连绵的日子里,深藏的记忆总是会没来由地涌起,让我们想起那个一直牵挂的人,想起那些念念不忘的事。一直以来,雨都被诗人们当作思念的精灵,回忆的载体。于是,有太多的情感化在了雨里,融进了诗里,流进了历史的长河里。
独身孤影伴残月,一场秋雨一场寒。千年以前,一场秋雨落在李煜的词里,化成了史上最悲凉的一场秋雨,痛断人肠。这首词就是李煜去世前不久创作的经典名篇《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全词如下: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在古典诗词中,“秋雨”是一个很让人伤感的意象。举凡有秋雨出现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伤感、落寞、孤寂、凄凉,例如“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而在李煜此词中,秋雨又与亡国之痛、家国之思联系在一起,越发痛断人肠。
作上片起笔就极具感染力,“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诗人采用叙述的笔调,说昨夜风雨交加,秋风吹来,帷帐发出飒飒的声响。简短的11字,没有用典,没有修饰,完全白描化。可是,读者却可以从中想象出一幅屋外风雨大作,屋内清冷沉寂的图景。
在很多人的生命里,其实都经历过这样的雨夜。雨声越大,人反而越沉静。对于身为阶下囚的词人来说,这份“沉静”中还夹杂着太多的孤独、寂寞和凄凉,让人倒抽一口冷气。秋夜风兼雨,词人注定要无眠了。于是,词作接下来就说:“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这两句意思是说:蜡烛快烧完了,更漏中的水也快流尽了。我却怎么也睡不着,只能坐起来斜靠在枕头上。如此反反复复,心绪难平。通过秋雨的渲染以后,“蜡烛”又成为词人,抒情达意的另外一个典型意象。其实,在很多诗词作品中,“烛光”与“彻夜难眠”总是经常同时出现。
蜡烛燃烧了一整夜,主人公也坐了一整夜。这一夜,他很清醒,也很孤独。他就那样静静地坐着,直到“烛残”、直到“漏断”。可事实上,他的内心真的很平静吗?一句“频欹枕”暴露出了他真实的内心状态:他的心,颇不宁静。那么,他到底为何如此心绪不宁以致彻夜难眠呢?
词作下片的感慨为我们道出了答案。起句“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我的一生啊,就像做了一场大梦,所有的往事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虽然,这两句是作者个人的一种人生感慨,然而却表达了一种最普遍的人生经验:人生短暂,一转眼就只剩回忆。
李煜在亡国后所写的词作,为什么能够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其实原因就在于此:他往往能够把个人对于生命的体验与感受,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写出全人类共有的经验;此外,词人用词精炼,“漫”和“算来”十分传神,真实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空虚、迷惘的状态。
最后,“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两句是说:他太清醒太执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无法摆脱人生烦恼。所以,他觉得只有喝醉了,走到梦里,人生之路才能够平稳,才能够没有忧愁。除了梦里,其他的地方是不能去的。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醒着时,人生之路难走;喝醉时,人生之路也难走。
整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借一场秋雨的落下,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悲哀孤独的主人公形象。这场秋雨,夹杂着秋风,于寒夜袭来,让词人心中深藏的故国之思汩汩涌出,止也止不住,流也流不尽。对于自己的内心痛苦,词人不假饰,不矫情,用了最平常的词语,却达到了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真是令人惊叹。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