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曹雪芹《红楼梦》
她
和盘门一样
缘起伍子胥
同样的2500年沧桑
守一座城,环一条河。每一座都是饱经沧桑的老人,道不尽的故事。
她即今日之主角--阊门。
阊 门 由 来
“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阖闾元年(公元前514),伍子胥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
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北,始建于春秋。据《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
“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即将从此门出征楚国的吴国大军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
当年吴国大军由伍子胥率领出兵伐楚,浩浩荡荡从此门出发,最后凯旋而归,从此门而入。破楚门被老百姓亲切地叫成了胜利之门!
繁 盛 至 极
姑苏的城门里,最繁华当属阊门无疑。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将盛极一时的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描绘的淋漓尽致。据记载,当时阊门内外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清朝孙嘉淦在《南游记》里这样描述阊门:“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那时,从运河边的铁岭关向西一直到钓桥,是全国最大的商业贸易集散地之一。各色茶楼、酒肆、饭馆、货摊,比比皆是。
可惜,阊门昔日的繁华断送在一场罪恶的大火中。太平军东进时,溃败的清军将领马德昭在逃窜时纵兵点火,从浒墅关直到阊门,绵延20多里,四野焦土,一片废墟。
由此,阊门元气大伤,苏州的商业中心开始向城内发展,先是西中市,逐渐往东,民国以后,才有了观前街的崛起。
阊 门 寻 根
成也张士诚,败也张士诚。而对于后来很多人来说,阊门,更成了一种家族的图腾。一场大迁徙,因张士诚起,从阊门出发,40万人,携家带口,远赴苏北。
据说是因为大明王朝已建,但苏州老百姓还对张士诚念念不忘,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政权受到了威胁,于是下了命令,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府。
无数苏州人背起行囊,踏上一条不归路。从此家乡成了陌路,阊门,成了游子们代代相传的故乡的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赶散。
在苏北的泰州兴化一带,不少人称睡觉为“上虎丘”,如果这一觉还做了梦,则管做梦叫“上苏州”。这样的说法很奇特,但并非空穴来风。
据说,如今苏北扬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区,大概有70%以上的居民都称自己祖籍苏州阊门,祖上皆因“洪武赶散”而迁到苏北的。
如今,在新修葺好的阊门边,有一个小广场,里面有个八角亭,这是一个纪念馆,就是给那些当年从苏州迁出去的移民姓氏寻根的,对于偶然走到这里的游客来说,说不定,你的祖先就是那一个当年那个被迫离乡的游子。
对于背井离乡的移民们而言,阊门是他们江南的最后一站。这样,这座城门就成了故乡的象征,寄托乡愁的载体。阊门已经成为这些昔日江南人后裔心目中的“根”,寻根问祖便成了夙愿。
寻 味 之 旅
作为一名苏北人,站在京运河的阊门码头,想象当年先祖离开故土的那份不舍,踏上一方不拔之地,举步维艰的生存。
如今的阊门,车来人往,古韵仍在,却已不似数百年前的繁华。
故人不在,只能寻老苏州味道聊以慰心。
听说很多食客特意驱车排长队,只为尝一口三十年如一日的老味道。
从前只喝过甜豆浆,咸豆浆倒还是头一回喝。原以为最多就是豆浆里加点酱油,没想到料倒是很足:油渣、油条、榨菜、虾皮、小葱段。味道倒也蛮好。
今天的阊门内外,逐渐恢复起了明清时期的盛况,山塘街商贾繁荣游客入织、老阊门码头酒肆林立、西市街依旧有多家老字号傲然于世,向世人展露着盛世之况。
不曾阊门,何以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