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点是发达地区在乐团生源保障方面的绝对优势,这是源头上的优势,是大的社会环境提供给发达地区学校的先天优势,这些地区的学校只要想办好乐团,他只需要考虑怎样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报考自己的学校,根本不必考虑社会上有没有这样的人才的问题。而这三点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而言,那就是先天的劣势,是横亘在眼前的难以逾越的大山。因为这几点劣势不是哪所学校可以凭借自己努力就能改变的。
首先升学方面的问题是无能为力吧!最近看到一个小段子,说北京一位工程师在建筑工地和农民工聊天,发现他们居然是同一届的高中毕业生,北京孩子考了四百多分,在北京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师的工作,收入可观、生活体面;而这位外地来的农民工当年高考可是考了五百多分,比这个北京孩子高出一百分去,但他在当地就落榜了,居然没能考上大学,现在沦为在京城打工的农民工!
高考录取的地域歧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公平,影响教育甚至全国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得顽疾沉疴!一方面不必拼命高考就能有一个不坏的大学上,另一方面是玩儿命学习还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这两种状态下的学生他们的时间是一样的,都是每天24小时,那个有时间学点儿其他项目,扩展视野,增长见识,这是一目了然的。像北京的学生,完全可以在正常的学习之余,再学点儿乐器啊、舞蹈啊、美术啊等等。而其他很多地方的孩子是没有这个好运的。比如很多学乐器的孩子,当文化课学习下滑退步时,家长几乎毫不例外地选择停止或减少乐器学习,给文化课学习增加时间。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也是极大的制约条件。就拿我所在的西部省会城市来说,据我了解,全市三百多万人口,双簧管、圆号、长号、低音提琴、大管、大号等项目的老师不超过十位,中提琴、大提琴、交响打击乐等项目的老师也很少,竖琴就更可怜了,我只听说有两位老师在教竖琴。以上的人数还是包括了所有艺术院校和艺术院团的教师和演奏员的数字。就这么少的老师在教,每年能够培养出来多少乐器水平差不多、文化课成绩还不能太差的适龄学员,供各个学校在招生时选拨补充呢?很显然,招生学校没得选,你不招,下一年度某个项目就无人可用,想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不起,也没那么容易,有些项目压根就连一个考生都没有,招谁去?
维持一支大型交响乐团,至少要保证各个声部有人。当全市的适龄孩子里都没有相关人才时,一所学校想保证自己的乐团声部齐全,配置完整,几乎就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七八年前,一位乐团的朋友感慨,说他看到北京一所小学的乐团,居然有八个圆号、六个低音提琴的学生在参加演出,而我们这里最好的学生乐团,能凑够四个圆号已经很不容易了,低音提琴能保证两个以上就不错了,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学生啊!
第三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了。早年我对乐器的认识和现在很多人一样,能用就行呗。后来发现不行,乐器的音要准,一件乐器自己的音都不准,怎么能演奏出和谐的声音呢?还要灵敏,它得容易发音,要很轻松地就能发音,尤其是高音和低音更是如此。还得要有好的操控手感,操作别扭的乐器怎么能轻松自如地演奏呢?这还不够,还要有好的音色,乐器自己的音色本来就好,加上好的演奏技术才能锦上添花。然后发现,满足了这些要求的乐器,价格绝对不低,如果说一件入门级的乐器需要两千元的话,满足上述要求的乐器价格至少加上一个零。
乐器的价格加上学费支出,就把很多愿意学习乐器的学生挡在门外了。他们要么不学,要么买件便宜乐器学,学费付出不少,演奏水准提高不多,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这几个方面的对比反映出欠发达地区和北上广深相比,在学生乐团建设方面,仅仅从生源这一个问题上追根溯源,就能发现这么多的先天不足,而且这些不足还都是些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都是以一所学校,甚至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都无力改变的困境。未来的教育,必将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入手;未来的评价体系,必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大力发展学校艺术体育教育是大势所趋,生源谜题的破解之道蕴含在对教育发展和教育评价两方面的前瞻性思考之中。不囿于眼前短暂的利害得失,提前为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才能不被困在永恒的当下,活在无限的未来。